一、讲求实效简练的聚焦
聚焦环节是从回顾开始:前一节课,我们在自己做的铝箔船上装载了一定量的螺母,把自己做的船成功升级为一艘小货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我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加船的载重量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因为有前两课的研究基础,同学们很快就提出了用增加船的底面积的方法来增加船的载重量。此时,我顺势抛出难题:用三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做成小船,你准备怎样不断增加船的载重量?就这样一个简短的问题迅速打开了同学们的思维空间顺利进入今天的研究主题。
二、逐步自主探索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科学素养
探索活动由两个阶段进行,1.设计不同大小的铝箔船,按图纸来制作铝箔纸小船。2.测试船的载重量。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设计不同大小的铝箔船,画设计图对于我们的学生是难度比较高的,因此上课时并没有采用直接画设计图的方式,而是采集集体的智慧力量借助教科书上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这张12厘米的铝箔上确定船的底面边长和船舷的高度,引导学生设计底面为方形的铝箔船。有了案例的铺垫,同学们很快领悟到了应该如何设计同样大小的三张铝箔纸确定不同船舷高度后,它们的底面积大小会逐步增大,船的体积也会增大的道理。很快设计图就画好了,各组的船舷高度基本确定为4cm、3cm、2cm;3cm、2cm、1cm。制作环节学生在之前虽有设计小船的经历,但是按尺寸设计仍有一定的困难。方形船转角处的处理比较难,我播放了演示视频,给学生直观的制作方法,加之有上节课的制作经验,按尺寸制作铝箔船的难度减小了。15分钟的时间每个班级的各组同学都陆续开始船的载重量的测试。
三、团队合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团队合作的优势体现的尤为明显。如:1.设计环节,因每位学生的领悟力不同,设计能力也不同,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确定数据,取长补短,以优带困,保证了所有同学图纸顺利的设计顺利完成。2、制作环节,由于船舷高度值越小,船制作起来越困难,这时团结协作,合作分工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每个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它们不约而同的共同商议把制作难度最大的船的任务分配给组内动手能力最强的成员、相对容易制作的给了本组能力弱的组员。首先制作完成的组员立刻去指定区域端水槽进入测试记录环节,这样不仅节约了制作和测试的时间而且促进了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制作和测试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如:垫圈放置位置方法不当、小船在测试过程中开了(制作不牢固),测试时忘记记录,测试都完成后忘记数据、最大体积的船载重量却不是最大的等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小组成员通过集体的智慧不断解决问题。
四、汇总分析“大数据”中总结规律获得更多发现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讨,各组汇报时我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在一张表格中,并根据载重量进行排序。直观呈现数据,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大数据”,从数据中他们有了更惊喜的发现:“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通过大数据汇总同学们还发现了很多小组,乃至整个班级都出现了体积最大的船测试的载重量却不是最大的实验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新的探索于是又开始了。通过研讨他们分析出: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结构、重物放置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样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的提升在不经意间也顺利攻克。
当然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疑惑:
1.时间分配的问题,这节课的时间是本单元教学中时间最紧的一节课,我虽然在一节课完成了本节课的探究,但留给汇总大数据和研讨提升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占用了下课的一些时间,拓展也只是略带了一下。
2.疑惑的问题:体积最大的铝箔船测试中载重量不是最大,测试中教师是否需要提示一下垫圈的摆放位置和方法?
总的来说,本节课虽然还有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但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均已达成,教学重难点均已突破(1、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2、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百倍其功,终必有成”期待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