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最近拜读了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根据自己从教生涯编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一位小学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几年来,他一直坚守在“56号教室里”,只教五年级的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美国知名大学就读,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少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求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在第一部分第二章里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
阶段一:“不想惹麻烦”,雷夫老师是这么说的: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对吗?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
阶段二:“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言:“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受了何人影响,我们开始以“小红花、学习用品”等来鼓励学生们把作业或别的什么事做好,孩子们通常都会很努力去得到这些奖赏,因为那象征着荣誉。后来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要去取悦学生,认真写字、专心听讲、主动打扫卫生、安静地排队、乐于助人等等,这些本该是他们应该做好的事情。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标准,不需要给予奖赏。
阶段三:“我想取悦某人”,雷夫的案例:一个老师请假了,一个叫罗伯特的孩子帮助代课老师管理好了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奖赏,而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家长们常对我说:“老师,你说说我家的XXX,我们说话他都不听,你说的话最有用了。”类似于这样话。我一直为这样的话而苦恼着。如今,看了雷夫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孩子们这么做都不是为了自己,他们都是为了取悦老师和家长。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谁,而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
阶段四:“我要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年新学期开始我都会在班里制定班规,这些规则定了之后,很多同学都是为了不被惩罚或想要得到奖赏而努力去做到的。其实我们老师又何尝不是和学生一样,不得不去遵守很多规定。但是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毕竟在少数,如果我们这样去教育那些连班规都不能遵守的人,那平时我们又该怎样管理班级呢?
阶段五:“我能体贴别人”, “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其实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发现班里的部分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做出体贴别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表扬和奖励。“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孩子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只是有时候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让人烦躁。用雷夫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只能相信他们能做的更好。
阶段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一阶段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含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要想到达这一阶段,都要靠学生自己,并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引导的,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当然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学生中也是会出现像布兰达这样的孩子的。
这本书中雷夫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将他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向我们娓娓道来,犹如一道道金光,指导着我、激励着我,精彩的教育教学案例让我感受到一个教学工作者的幸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像雷夫老师一样,用爱与信任去教育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