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知止而后有定。止,定都是对妄念而言,妄念的止其实就已经是观,已经是定,没有对妄念的止,不会做到观与定。止不简单是停止,当意识到是妄念时,已经是止。不跟随妄念的演绎已经是止,止的深入程度决定了定的深入程度。
圣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是因为了知了宇宙真相,人生真相。这种真相不因为时间而流逝,不因为岁月而消弭。反之假象是建立在各种条件上,当外在条件一旦改变,假象也会消失。著书立作的人很多,但是能够一直流传后世的很少,能够流传至今的首先经历了时代的洗礼。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不能了解深意,是因为往往被不同的表达所迷惑。读文章如果不能做到了解深意,基本都被不同文字带入到各种迷惑中。
至善是心之本体,即是本性,或者说佛性;“明明德”是定的功夫程度,或者说无为的程度,无为深入到极致便是“惟精惟一”,即是回归于整体,回归于一,成为了一切。
在事事物物上求真理,就会迷惑于万相,迷惑于外物。立相起用,没有相无法体会到实相,道从未远人,人自远道,先天隐于后天。“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欲者得之”此句讲什么样的人能够达到至善呢?或者什么样的人能够达到与天合一的真人呢?纯朴,无欲,自我消失的人能够达到此至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