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乔丹·彼得森的《意义的地图》(Maps of Meaning),书中探讨了信仰体系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体验和行为。回过头想,我们很多行为和选择,其实背后都有着对世界的一种深层理解,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和变化的时候,信仰体系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秩序,找到内心的一点安定感。
书里提到,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理解世界:一种是“事物的世界”(a place of things),即冷冰冰、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种是“行动的舞台”(a forum for action),这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现实。这种划分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在面对困惑和挑战的时候。客观事实固然重要,但我们做出选择的关键,往往是“这件事情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行动的舞台”上,我们更看重的是事物对我们的意义,而这种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主动构建。
人类对意义的渴望
人类天生就需要对事物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解释,从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科学在解释“它是什么”方面的确很强大,但它却不能完全回答“它对我意味着什么”。科学关注的是客观事实,而我们真正渴望的是那种情感上的联系和精神上的支撑。就像我的书桌,不仅仅是一件家具,它承载了我无数次的学习、工作的时光,也是我独自思考和与知识连接的地方。这种陪伴让我觉得它远不只是一些木板的组合。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基于“它是什么”,更是基于“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断追寻这种意义,才是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混沌与探索:在未知中成长
面对生活中的混乱、未知和不确定,人类往往既有恐惧也有好奇。未知会引起恐惧,这是大脑的自然反应,是一种保护机制。可同时,这种恐惧又伴随着好奇心,激励我们去探索未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成长的机会。每当我们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未知,逐渐熟悉它们,甚至在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某种满足,这便是我们将混沌转化为秩序、将恐惧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每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尝试,都是在为生命注入更多意义的契机。
英雄与混沌:在个人生活中构建意义
彼得森在书里讲到,人类历史上一贯使用的英雄神话,通常是一种有效工具,帮助我们应对这种恐惧情绪。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模板,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未知。故事一般都是这样教导我们: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混乱或者不确定影响到了我们。接着,要认识到探索的重要性,理解混乱既是威胁,也是成长的机会。然后,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在自己的信仰和意义体系中找到那个强有力的支撑,勇敢面对这个混乱,披荆斩棘。最后,就是重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扮演自己故事中的“英雄”。面对混乱时,我们可以勇敢规划出一条前进的路,目标是如何将那部分未知整合到已有的理解中,重新恢复秩序。也许这意味着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重新调整我们的心态,甚至重新定义我们的人生目标。而真正的目标,从来不是彻底消除生活中的混沌,而是在秩序和混沌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生活中的混乱常常让人手足无措,比如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者无法预料的挑战。但是,选择面对这些混沌,正是我们成长为“英雄”的必经之路。英雄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变化、痛苦或挑战,选择面对,而不是逃避。逃避更有可能让恐惧和混沌变得更大更糟,而正视它们虽然艰难,却给了我们机会在生活中重新找到平衡,并成长得更加坚韧。
自我与意义:成长的旅程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一种“创造性病症”(creative illness),其实是指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混沌和未知时,内心所经历的那种巨大波动。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情绪上的不稳定,甚至比之前更加痛苦,但它却是成长和更新的必经之路。就像是“死亡与重生”的主题——我们必须经历旧有自我的解构,然后带着新的理解和认知,重新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抑郁、迷失方向,甚至觉得自己陷入了混乱,但这种混乱也往往伴随着深刻的洞见。有时这种冲击过大,有人甚至怀疑是否进入一种类似“疯癫”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下区分“天才”和“疯子”的关键,就是他们如何面对这些未知——天才主动面对并尝试理解,而疯子则选择逃避。是疯子的退缩削弱了他们的个性,导致神经症般的痛苦,最终他们甚至会憎恨整个存在本身。随着这种性格的退化,疯子可能走向极端,表现为对僵化群体的盲目效忠,最极端的情况下,完全脱离社会价值观,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生活中的混乱、变化和未知,实际上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也是我们成长、重塑生活、找寻意义的机会。作为人类,我们注定会体验更多的恐惧和痛苦,但我们也具备重构意义的能力,通过寻找意义来支持自己勇敢面对挑战,浴火重生。这似乎是我们作为人类必须面对痛苦和可以享受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