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若夫
-1-
二月的清晨,悄悄升起的雾气被春风从窗外携来,轻轻抚摸了正在酣睡的我。当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梦里梦外都是朦胧的一片,一颗心立马变得柔软起来。这样的雾,轻柔而浪漫,现实和童话在浓浓的雾气中真假难辨,人生的诸多乐趣也在雾里生发。
在“雾都”见到雾似乎颇为容易。“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唐王李世民一首《赋得花庭雾》道出了起雾的清晨里柔美的图景,春日的百花此刻睡意酣然,人们便趁着美好的春色悄悄走进它们,尽情感受花的灿烂和清香。
生活在乡下,雾里的世界变得更加可爱起来。雾起时,雾气氤氲,山也朦胧、水也朦胧,纵使人站在路的对面你也只能辨其轮廓,万物生灵多了一份朦胧之美,人的想象此时就可以得到无限的扩张。远山被浓雾笼罩,宛如仙境,童真的我们常常以为,那里一定住着神明,他们正在雾中品酒饮茶,把酒言欢。
太阳出来时雾气便渐渐散去,当我揉醒惺松的眼眸,走到窗前,推开关闭一夜的玻璃窗,泥土的清香夹杂着雾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东山上,那和我一样刚睡醒的调皮的孩子正从地平线上跳起,将头倚靠在山头上,伸了一伸他的懒腰。此时的阳光很温和,淡胧的山色披着霞装,河面上波光粼粼,万物都显得静谧、温柔。雾气散尽时,山色如洗,不染尘埃,世界变得更加干净,人的心情也会更加清爽。
-2-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苏味道《咏雾》)”晨雾和傍晚的雾有着不同的味道,诗人苏味道做了形象的比喻。晚上的雾为世间万物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厚重。
冬日里,家乡因其独特的气候温暖多雾,霜雪少见。山里更容易起雾,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浓雾弥漫的大山中穿行,山被染成了墨色,后面没有一点光,只有摩托车的灯光照射在浓雾和夜色中,万籁俱寂,后背阵阵寒风袭来,顿时便有一种无法言达的恐惧感。人在这时就显得很渺小了,万物都变得更加厚重起来,对于自然,我们便多了几分本能的敬畏。
想起雾,我总会想起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的六月十九,故乡那座优美的神山便被浓浓的雾气包围,四面八方的香客选择这天到山顶烧香求佛,祈求健康平安。山顶没有护栏,到山顶只能攀着铁索上去,恐高的人平日不敢上去,但有雾气的笼罩,人们就看不清山下的凶险了。老人们说这天是菩萨显灵,庇佑她的信徒。
那天,村里人也会花钱请瓦匠把河流中间那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风雨桥进行检修,瓦匠在桥顶翻瓦时因为浓雾笼罩便也不那么害怕了。两个故事都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带着几许神秘,几许温情,让我对雾更添了一份好感。
-3-
雾里春秋,景各有别。“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南方的夏天起雾较少,因为地面温度较高,有了些薄薄的雾便会很快散去,故而见到大雾的机会很少。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夏季的清晨却时常被大雾包围。
山里人骨子里对黄土地有着本能的热爱。初夏时节,每家每户都起得很早,忙着地里的活计,一番劳作后,从雾里出来时常常衣襟尽湿。夏季的天,亮得较早,当家人上山劳作时我便在家里用清冽的山泉为他们烧上一瓶洗脸水,再准备一顿谈不上丰盛和美味的早餐。待饭快熟,站在院坝的边上,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两个熟悉的称谓,然后静静地等着他们归来。当父母湿漉漉的身影在浓浓的雾中渐渐清晰时,我的心里多了一分疼惜。
家山万里,有关雾的记忆成了对故乡最为别致的怀念。那些逝去的往事在浓雾里又变得鲜活起来,朦胧中带着一份无法言达的美。
(转载请记得联系作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