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周三周四在开校运动会,周五有外出教研,所以本周上课时间只有周一周二,内容是让先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在提出问题“我们怎么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后,学生的回答是“弹拨”,学生回答的重点是在“怎么”两字上面,而不是“高低不同”。所以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转换“怎样的弦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个问题问出来后,学生就明白我提问的重点了,基于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乐器经验,所以他们很自然的就能说出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会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那还出现一种答案,有同学认为,用手弹拨力度也会影响声音的高低。我也是把弹拨力度写在黑板上,将它看作为一种影响因素,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去感受力度是否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后来学生用爱牛材料提供的尤克里里去验证这几个影响因素时,长短、粗细、松紧这几个影响因素,大家都能验证出来。但由于那个材料比较简易,收音不是很好,并且学生对声音、音准的感觉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仍有少数学生认为,用力弹,声音高;轻轻弹,声音低。后来正好班上有学吉他的同学,我就在课堂上用学生的吉他,把弹拨力度给学生演示出来。在我保持其他因素都相同,而只改变力度时,声音只有强弱也就是音量大小的区别,而声音的高低其实是没有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就是把声音强弱和声音的高低弄混淆了。
自我反思,学生把强弱和高低弄混淆,那我在上第五第六课的时候是不是自己没有讲清楚呢?但是在我上第五课的时候也是用小蜜蜂、用手机把音量调大调小让学生感知了强弱也就是音量的大小;在第六课的时候用铝片琴、口琴还在网上找了一个不同赫兹的声音让学生去区分了高的声音和低的声音,他们的反馈结果也挺好的,在当堂课都能区分出来。
我觉得在单独上某一课的时候,他们是能区分出来的,但是所有的知识学完过后,如果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让他们再判断,他们就非常容易搞混。我想,可能是由于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学得还不够扎实,可能是在课后没有去进行复习巩固,或者也可能是我在上这相关的两堂课的时候把部分人回答正确的声音当成了全班同学的声音,从而认为他们都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