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3月的一天,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名叫李志强的女子,接到了一封寄自上海的来信,然而两张信纸上竟空无一字!”
这段文字,来自于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中的第七书“无字书”。
故事的主角是陈毅安,一位生命定格在25岁的热血青年,一位真正“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的浪漫青年。一张寄给他热恋中的女人的、写着漂亮英文字体的贺卡,处处洋溢着一位觉醒青年的风采。
以前读“十一书”更多的是被动学习,而这次因着工作的缘故,专程了解“无字书”背后的故事,却让我感慨不已。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好道理”。相信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很多人都要上很多思政课,但有故事的思政课,真的是让人喜闻乐见的。且不说信仰、不谈理想,光是共情的缘故,就能被故事感动。
所以,我今天也想自发脑洞,延伸下“无字书”背后的故事。
收到从上海寄来的“无字书”,李志强是一直不肯相信的。
从照片上看上去小巧而精干的李志强,也有一股不输男儿的英气,刚完婚没几天就把年轻的老公送上了前线。
在这之前,她已经收到了54封在革命火线和战争生死线上穿越而来的情书。每一封都是浪漫和热情,不仅仅是甜言蜜语,更是对民族解放、对抗战胜利的勇猛精进和深切期盼。
最后一封,是他们之间近乎玩笑的一个约定,若是哪天妻子收到了一封没有字的信,那就意味着他已经牺牲了。
不曾想真的成为了一个象征。让无数共产党员见证了一位革命青年的浪漫爱情和坚定信仰。
她不相信,拿着无字书去照相馆显影,还抱有一丝期盼和等待,许是受新潮思想和文化影响、总有各种新鲜主意的丈夫,给她在玩一个新式的浪漫,给她制造一个新鲜的惊喜。
看来,每个年轻的女子,都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何况那时候,李志强也读书了,所以她心中也是满怀着激情与烂漫、期待与梦想。
可没有,真的没有。信上,真的一个字都没有。她心中仅存的一点希望,瞬间也跌落进了冰川里。所有的热盼,所有的激情,瞬间回归到了冰点。
唯一的告慰,就是腹中的孩子,上天还是眷顾她,让她留住了丈夫的血肉,让她的生命又透进了新的光。
她后来仍然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平凡过了的一生,最后终于与丈夫团聚了。他们的后代,也出了将军,红色基因在血脉间,也得到了传承。
只是我翻遍了网络,也不知道这封来自上海的无字书由谁寄来,似乎大家都在关注“无字书”背后的红色爱情,却没有人去在意寄那封信的人。
想必这个人,或是陈毅安烈士最好的战友,或是他牺牲前在他身边的战友,总之,这后面肯定也还有故事。
或者是,一个年轻的军官,拿出一张黑白相片,跟自己最好的战友说,这是我最爱的女孩,她在读师范,跟我一样,思想先进又特别可爱。就像现在很多人谈恋爱时,会忍不住跟最好的朋友去分享,然后无意间,也告诉了战友他们之间的那个约定。或是在某个紧张的关头,又要冲锋陷阵时,又跟战友说,要是我回不来,你们记得给我妻子寄一封信,信里什么也不要说,她会明白,我永远爱她。
或者可以去想象,一个年轻的军官,在掩护军团政治机关转移时,不料身中三弹,呼吸越来越弱,只好抓住身边的战友说,要是这一仗能胜利,你们都能活着回去,一定要帮我寄一封信给我的妻子,信中什么也不要写,她会知道,我已经把自己献给党和国家了。
总之,这封寄自上海的信,让我自发开了脑洞,一直在设想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怎样的情谊,怎么的联络,怎样的奔走,才能让这样一封“无字书”最终抵达思念前线丈夫的妻子手中,最终赢来了战争的胜利,最终赢来了民族的解放,最终赢来了国家的独立。
而帮他寄信的这个人,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心、非常重义之人,他知道战友的妻子,远在湖南湘阴,一直在等他回信,一直在等他回去。可还是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将信寄过去,然后只字未提。
深情大爱,国家情怀,皆已在不言中。山河虽已无恙,吾辈真的当自强。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