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时爱读书,耽书于宿缘,见书便读,无字不欢。执教后,读书更趋向专业,有所选择,书海浩瀚,择其优者、择其有用者读之,只为成为一颗好的种子,去培养我的学生,播下读书的种子。我也常思考我的阅读足够专业吗?我也明白我的阅读地图是有残缺的,我也懂得,接下来要走的阅读路要深耕啃读,走向专业的。
首先,专一事,读一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要读语文专业方面的书籍。于漪老师的《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我反复学习,并于2020年在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分享读书感受,写下读后感近万字。温儒敏老师的书籍与讲座、孙绍振老师的文本解读系列书、钱梦龙老师的《导读的艺术》我都慢慢学习、深深涵咏,余映潮老师的书籍让我了解了板块教学,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让我获益颇多,董一菲老师的所有著作,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教育的美好姿态》亦让我获益良多。每月深度解读两本书,每周一篇读后感,每日八百字以上的文字,让阅读发芽开花,结出写作的果实。
其次,用教育学、心理学夯实我的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等给我填充了美学的理论。叶嘉莹的一系列著作我都熟读品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也在诗意语文工作室里分享品读。学习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等等,让我透析人性、悦纳自己,更能有强大的心理支持去了解我的学生、帮助我的学生。
再次,左手阅读,右手写作,阅读为输入,写作为输出,我发表于《南都晨报》、《黑龙江教育》、《课堂内外》等杂志几十篇,开讲座若干回,都是阅读给我的力量与厚度。我写作每周三篇,历时五年,从2020年日更已经一千多天,从未间断。每月阅读两本书,必读三遍,第一遍通读、圈画,第二遍笔记反思、第三遍写作输出。让阅读与我的血肉灵魂融为一体。
听上去读的也不少,做的也不错,在我的学校我的区域,我也算是爱学习、读书多的老师,可是时间越久,越发现自己的阅读地图是残缺的,也明白读书也是应该走出舒适区,走向专业之路是一条艰难的路,它需要你俯下身子慢慢啃读。它需要你拥有智慧,放出眼光,大胆来拿。
好的大脑并不是“充满知识的大脑”, 因为知识本身也是彼此割裂的,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好的大脑,是能够用适宜的 结构将知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功能的大脑,这种能力,即 是智慧。
我目前面临的阅读困境主要就是如何形成智慧的板块,如何从书籍走向实践,如何不成为一个书呆子,而是在热爱中生出一些专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