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已经在中国出版三年半的老书,也是一本属于我感慨读书恨晚而刚刚读到的新书。合上书,我突发感想,这是一本读后定会褒贬不一的书,虽然每本书针对不同的群体甚至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感悟,但是这本书一定争议更甚。因为贫穷这个词在有私人财富开始就变得极为敏感也极为普遍。而忙碌似乎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表征,人们既接受忙碌也在实践忙碌但是又试图摆脱忙碌。对改变贫穷通往富足的向往一直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必经想象路径,而忙碌似乎是改变贫穷的最普通的途径。所以如何将稀缺、贫穷与忙碌链接起来,似乎多余也似乎更能吸引我们来阅读。但是读过本书后一定有人继续不屑一顾,有人突然开悟。
本书由两位分别是心理学家与经济学家所著,所以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现实感很强,但是表达的范式仍然会让一些人不会感到通俗易懂。即便如此,因为可以在范式的严谨与现实案例的感同身受中获益。当然你可以认为本书不过是把“人穷志短”用文字繁复描述,但是认同本书观点不是本书的重要目的,而是反思改变稀缺增加带宽的方法。比如在本书的第2章作者描述了带宽负担的两个因素:认知能力与执行控制力,这两个隐私看起来与带宽负担是因果反复的。所以一定有人抱怨这是废话,也一定有人感觉说的很对。我想因果反复是万物常态,所以关键是如何看待因果的要素,从而改变它,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我们渴望更高的学位,却总觉得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所以我们会把攻读学位这么重要的工作一拖再拖,但时间又总被应付不完的突发事件占据着,于是我们会把期望放给孩子来实现。其实这是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叫做瞎忙与不负责任。
仅仅通读这本书的简介,我就感觉这是一本好书。正如书中所述,贫穷之人会一直穷困潦倒,忙碌之人会永远日理万机,孤独之人会终日形单影只,而节食之人也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是最为普遍的表象,也是最为应该突破的痛点。表面上贫穷是因为金钱的稀缺,忙碌是因为时间的稀缺,孤独是因为社交的稀缺,节食失败是因为饱腹感的稀缺。稀缺心态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使我们坠入“稀缺陷阱”,疲于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稀缺。在本书的第7章“穷人为什么穷中”,作者认为:各种类型的稀缺都有着相同的元素:管窥、借用、余闲缺乏、带宽负担。进而言之稀缺造成的第一个问题是管窥。所谓管窥,是指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时,会忽略其他事情,就像从管中窥看这个世界,显然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狭窄的,是局限的,完全不是世界的全貌。稀缺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是带宽变窄。 这里讲的带宽不是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意义上的带宽,而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认知能力主要是我们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集中表现为智力水平的高低;执行控制力是坚持计划、集中注意的能力、抑制冲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自我管理水平的强弱。贫穷和忙碌都会降低我们的带宽,让我们变得更笨和更冲动。节食和孤独也会降低我们的心智带宽,无非是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不同罢了。怎么提高我们的带宽呢?简单说就是减少稀缺,增加闲余。我们忙忙碌碌,什么都不敢舍弃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心智脆弱的时候。稀缺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借用和短视。 借用就像稀缺的孪生兄弟:穷人容易欠债、忙人容易拖延。贫穷是一种严重的资源短缺,让人变得更健忘、智力下降、自控减弱、缺少规划、因循守旧。陷入贫穷心态的人会觉得,每日的开销就足够烦心了,哪有精力去学习新技能、去控制体重、去耐心教育子女呢? 为了避免陷入稀缺陷阱,我们需要增加闲余和提高带宽。闲余不能太多,多了会导致低效和浪费;闲余也不能太少,少了会导致管窥。
我感觉《稀缺》这本书,既不是有些人说的属于闲书,也不是专业学术类著作,但是因为由两位专业学者所著又描述与揭示的人类最关心的贫穷问题,所以此书可以归于类似《“错误”的行为》那样的半专业半通俗的书。通读本书并不能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可以改变现状的效果,但是一定会影响我们试图改变现状的路径选择,因为改变贫穷是我们必须要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