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让我给他讲“鹿乳奉亲”的故事,这个词我听过,但具体的故事细节却记不住,就百度了一下,原文是:“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皮。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据说这是《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的一篇,创作于西汉年间,这个就不考证了。
后世有些解释把“思食鹿乳”解释成需要鹿乳来治疗眼疾,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不然很难解释父母为什么突然想吃鹿乳,又只是为了“吃”就这么折腾孩子。有“故事新编”中说“听说”鹿乳能治疗眼疾,所以才去取鹿乳。这个“听说”就更合理了。毕竟郯子一家恰好是医生并且学过这么个方子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远在周朝,那时候一般人想看书都不太容易,更有可能是听“热心”的亲戚、邻居或朋友说的,或者是哪位郎中开的方子。
生病了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的热心提供各种偏方,这在现代社会也司空见惯,何况在医学尚不发达的古代,这种情况下,越是稀奇古怪、难以获得的“药”,大家越容易信,越愿意传播。如果这是哪位郎中开的方子,那就更不奇怪了。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民国时代,旧医郎中们依然喜欢用这一招:鲁迅的父亲生病,郎中开的方子中要求的药引子便是——原配蟋蟀一对,遭霜三年的甘蔗。这去哪里找去?不好意思,这是你这孝子的事。蟋蟀找不到原配的,甘蔗找不到遭霜三年的,你父亲的病治不好别赖我!如果郯子不幸也碰到了这么一位郎中,也不奇怪。只是郎中大概没想到,郯子真的想办法去取鹿乳去了,最后孝心感动一位猎人,真的取回了鹿乳。
如果给儿子讲这个故事,儿子问“鹿乳真能治眼睛”吗?我恐怕还要好好给他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