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除了前文中我们总结的影响鲁国诸卿家族实力消长的各种主观因素外,读者是否发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秘密?
我们先将活动于文、宣时期诸主要公族与其对应所出自的国君列表关联如下:
除了隐、闵二君皆横死且在位时间较短不考虑外,令人奇怪的是,在位时间最长的鲁惠公(在位46年)以及鲁僖公(在位33年),居然没能留下比较有影响力的公族来。
当然实际上早在鲁隐公、桓公两世中,“惠族”确实是长期存在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只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后世不显于鲁,此我们在将来回顾春秋初期鲁国诸卿的时候再讨论。
而鲁僖公的情况就值得深思了。僖公申(前659-前627在位),为鲁庄公与成风所生之庶子。《经》、《传》都没有记载其婚配过程,却记载了其妻声姜的事迹: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春秋.僖公十一年)
那么僖公当在仍是公子申的时候就已经成年,并迎娶了声姜(所以左传反而没有记载此事)。既然僖公最初按照卿大夫之礼婚配,那么其在即位之前年龄当已经超过十七岁甚至可能接近二十岁;而在位三十三年之后,僖公当以超过五十岁的“高龄”去世。因此按道理讲僖公应该是子孙成群才对的,但是为什么竟然没有所谓“僖族”出现呢?
这里首先需要考虑的线索就是:嫡子身份在继承上的优势和庶子的劣势。
僖公在位多年,可能除了声姜外还有多位姜姓的媵妾,以及多位非姜姓的妾,所以除了嫡子以外,还应当有不少庶子存在。但是由于僖公去世前后政治格局进展过程平顺,没有发生冲突,因此只能由嫡出的文公即位,而庶子们没有机会乘乱上位。而如果诸姜所生多为女性,那么就导致缺乏“同出”的母弟。类似的,可以参考卫庄公娶诸姜后面临的窘境: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左传.隐公三年)
也就是说卫庄公所娶之庄姜没能生下公子。按照当时的诸侯婚配制度来说,卫庄公不可能仅娶一个庄姜,而会同时或者陆续娶得多名姜姓的媵妾,但是从后文来看,似乎这些姜氏都没能生下儿子。不过卫侯看来比较灵活,及时改变思路“又娶于陈”,才陆续生下了孝伯、桓公等子。
但是鲁国由于邦际关系的原因,必须相对严格地维持与齐国的婚姻,正如后来宗人衅夏所言:
……对曰:“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此礼也则有。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左传.隐公三年)
所以僖公可能不断地从齐国获得过多名媵妾,但是真正生下嫡子的时间却很晚,此进一步导致了鲁文公结婚的时间也比较晚:
……夏,逆妇姜于齐……(春秋.文公四年)
即鲁文公四年才满十五岁(前623),并到齐国娶了出姜。那么鲁文公出生在僖公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之间(与季孙行父同岁),其即位时才十一岁。也就是说假设鲁僖公二十岁左右即位,在已经娶到声姜的前提下,如果不考虑之前有嫡子夭折的情况,其在四十三岁的时候才得到这第一个嫡子。这之后即便有其他嫡子出生,在文公在位期间(前626-609)由于相对年幼也不易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