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酒师无处不在,鸡尾酒信手拈来 ”
欢迎来到最新一期的『 调嘻鸡尾酒 』,我是小于哥~
全文共分为 5 个小节:
(1)前言
(2)典故
(3)配方
(4)教程
(5)后记
赶时间的朋友,可直接跳到 “配方” 和 “教程” 阅读。
“当你发现时间是贼,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而当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你也只剩下一个选择——明天去上班,哈哈哈。
按照惯例,开工前的这一篇推文不给大家整那么多花活儿 ↓↓↓
耳熟能详的除了“约翰柯林斯”,还有一个“汤姆柯林斯”,怎么感觉又要写多呢!
“柯林斯”系列鸡尾酒,其实是一个大家族。
其中最久负盛名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约翰柯林斯”和“汤姆柯林斯”。
除此之外,还有“佩德罗柯林斯”、“皮埃尔柯林斯”和“乐迪柯林斯”等。
他们都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后起之秀,尚缺乏市场的检验,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 约翰柯林斯 』是最早被发明出来的,算是“柯林斯”系列鸡尾酒的鼻祖。
后面的那些包括“汤姆柯林斯”,几乎都因它而生,只不过变换了基酒。
话说1869年,伦敦“利默酒店”有一位调酒师,名叫“约翰柯林斯”。
他看到酒店刚从荷兰进口的金酒,两眼放光,随即调了一杯鸡尾酒,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这种刚研发出来的鸡尾酒,受众并不是很多。
有人点就调上一杯,没人点就这么挂在酒单上。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5年后,也就是1874年。
当时的伦敦,流传着一个“汤姆柯林斯”的恶作剧:
大家无聊的时候就会整蛊自己的好友,很“义正辞严”地告诉朋友说,有一个名叫“汤姆柯林斯”的家伙到处说他的坏话,此刻正在“利默酒店”喝酒呢。
被告知此事的人自然怒不可遏,冲到利默酒店想要讨一个说法。
结果到了之后,并没有发现踪迹,就让调酒师把说他坏话的那个人交出来。
时间久了,调酒师也不堪其扰。
就把还不太畅销的『 约翰柯林斯 』推出来,说“这就是你要找的汤姆柯林斯”,才算把这事圆过去。
这个典故可能是当时语境下的特殊产物,国人不一定觉得好笑。
就像我看美式脱口秀,大多数时候也笑不出来。
但我更相信,这是利默酒店为了推广『 约翰柯林斯 』而使出的促销手段。
调酒师一看这招好使,就用英国产的“老汤姆金酒”代替荷兰金酒,并把这款鸡尾酒正式更名为『 汤姆柯林斯 』。
短时间内,这款鸡尾酒被打造成了风口上的生意,酒店也因此大赚了一笔。
1876年,美国“调酒师之父”——杰瑞·托马斯(Jerry Thomas),把这款鸡尾酒收录到自己的著作《调酒师指南》中。
这本书是美国第一本调酒手册,影响力很大,从而带动了『 汤姆柯林斯 』的传播。
现在,只要是用金酒调出来的“柯林斯”都被叫做『 汤姆柯林斯 』。
但,这事儿还没完。
进入20世纪后,美国的调酒师总觉得『 汤姆柯林斯』鸠占鹊巢,这事儿干得不地道,就想重新恢复『 约翰柯林斯 』的荣光。
刚好那会波本威士忌处于兴盛阶段,他们就把基酒换成波本威士忌,并将这类鸡尾酒统一定名为『 约翰柯林斯 』。
因此,『 约翰柯林斯 』也被叫做“威士忌柯林斯”。
随着时代的演进,现在的『 约翰柯林斯 』已经成为用美国威士忌调制的柯林斯鸡尾酒的总称。
配料没什么需要交代的,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差别无非是用了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牌的柠檬、糖浆、苏打水等,其实都无伤大雅。
少数学究派调酒师,非要把黄柠和青柠分出个高下,其实没啥必要。
真让你放嘴里嘬一下,除了酸倒牙,青柠黄柠你根本分不出来。
所以,除了基酒,其他随意调换,只要大类不变即可。
调制柯林斯系列鸡尾酒的时候,有人喜欢用调酒壶,有人喜欢用搅拌杯,有人喜欢直接兑和。
都行,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哈~
一起来看下具体的调酒过程:
Step 1: 调酒壶中加入5-6颗冰块,并加入柠檬汁 15 毫升;
Step 2: 分别加入波本威士忌 45 毫升、糖浆 15 毫升;
Step 3:用力摇晃调酒壶10秒左右,然后将混合酒液倒入加冰的柯林杯中;
Step 4: 加入苏打水至9分满;
Step 5: 简单装饰杯口,『 约翰柯林斯 』就做好啦;
其实『 汤姆柯林斯 』更有名,为什么不写它呢?
因为它跟之前写过的“金菲士”实在太像啦,除了所用的杯子不同,配方和调制手法几乎看不出差别。
我也不明白,他们取不同名字的意义何在?
但甭管哪一个,你觉得好喝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 约翰柯林斯 』,就分享到这里。
祝大家开工愉快!
“ 想喝鸡尾酒,调嘻全都有 ”
敬请大力关注『 调嘻鸡尾酒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