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进城教书已十载。曾经的兴奋喜悦化为乌有,对于教学,常感到无力与迷茫。
回想在乡下教语文时,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上课时,我喜欢讲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给学生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鲜有人打瞌睡。下课了,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走下讲台。
刚进城时,学校领导来听课,说这是填鸭式教学,不行,得改过来。于是,听课,听课,再听课。我这个人学东西比较笨,听来听去硬是听不出一个名堂来,只觉得别人上课确实好,特别是名师。至于怎么上好一堂课,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要赛课时,头皮发麻,无从下手。只好从网上搜来名师讲这堂课的视频,全盘复制下来。上课时僵硬地走教学流程,学生上课的效果怎么样,是无暇顾及的。一堂课上下来,感觉累,毫无愉悦感,更谈不上成就感,完全是为赛而赛。
最让我头痛的,是这样的设计:
出示一段文字。学生读一遍。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一提,教室炸开锅了。说什么的都有。等你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已浪费不少宝贵的上课时间。
今天上午,有幸听到汪智星老师的讲座。汪老师在全国小语界颇有名气。四十来岁,有些胖,寸板头。他每天很忙,但精气神特足。用他的原话说,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再累也会是一种享受。
汪老师长期在一线教学。上课前,他常反复研读课本,读出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因此,他上的课既能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另辟蹊径,充满智慧,赢得学生的喜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汪老师在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时,抽到的课文是《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学生耳熟能详,怎么才能上一堂别开生面、有思维含量的课呢?
汪老师采取了读的方法,读了108遍。发现了前无古人的一个问题:课文中有11处写“诸葛亮说”,只有一处写“诸葛亮笑着说”。
汪老师围绕一个“笑”字做文章,提出了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1、这是什么笑?
2、笑什么?
3、为什么笑?
问题一出,学生兴致盎然,深入文本寻找答案。
一节课下来,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阴险、曹操的多疑、鲁肃的忠厚已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想想自己,上课前顶多看几遍课文,然后看教参,查资料。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上课时随心所欲,常提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表面热热闹闹,却是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汪老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三”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教;老师教了也没法弄懂的,暂时不教。
汪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三”层次――告诉,启发,唤醒。凡是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到了不得已才告诉。唤醒是最高境界。但是“启发”和“唤醒”,并不否定必要的讲解。精当的讲解,既能使学生明白,又有启迪作用。
一堂讲座下来,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上有思维含量的课,提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
感谢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