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8月下旬,三伏天已经接近尾声,空气中热烈的味道还未散去,夏天的欢歌笑语犹在耳畔。此时的荷花已经悄悄褪去了娇艳的花瓣,那一塘曾经的雍容华贵和艳丽喧闹早已经化作残枝败叶,夏末适逢花落,偶现的一两枝也已经是疲态尽显,毫无生机,唯有那贪凉的桂花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掩映在绿叶之间,仿佛在悄悄提醒人们,节气已到处暑。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处暑,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乍一看怎么还有个暑字,乱入了吧。“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处暑究竟是何意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自此而至也。”在二十四节气中,相比立春,立秋,冬至这样的大牌节气,处暑的名气实在太小,可就是它,成为暑气的终结者。“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南方或许还有秋老虎的余威肆虐,但北方早已浓云变淡,天高气爽。夏日的辉煌落幕,秋天的冷静开始;生命至此,也应该停下忙碌的脚步,去看山看水,看那藏在岁月中的云彩。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时。处暑至,暑气止,像是秋天的一双手,扼住了暑气的喉咙。暑气落荒而逃,遁入草木山林,于黑暗无声处枯萎,如一记休止符,停在了处暑这个段落。处暑一到,秋天就真的来了。早晨醒来,清风拂面,沁人心脾;中午的阳光已不太灼热;夕阳黄昏,落霞与孤鹜齐飞;晚风徐来,吹皱一池秋水。天地,在夏日的一阵热烈疯狂之后,终于显示出它温婉平和的美。处暑秋色,最美人间!仰望最高远的天,观赏最恬淡的云,凝视最柔情的水,聆听最美妙的雨……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不言不语的处暑,才是最美的人间。
处暑到,暑气止,万物始萧,恭敬为肃。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古籍《群芳谱》有言:“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处暑时节,炽热的阳光在催熟万物后,退伏潜藏,以待来年。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之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也,故谓之义。忠义之物一般为国人所欣赏,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是将“策马挥刀安天下,复磐石”的信念贯彻到底。因此有诗赞曰:“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农作物收成后,祭祀天地,表示恭敬。另有肃表示肃杀之意,秋有一个写法是革秋,边上加了一个革命的革,意思是秋天是捕杀猎物,宰杀剥皮在火上烹饪用的意思。在《春秋左氏传》中,有“赏以春夏,邢以秋冬”的记载。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这是自然界的秩序和法则。因此,秋季行刑,也正符合古人顺天应时的自然神权观念。“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处暑,正处于寒暑交替、水火中和之际。暑气悄退而人心爽朗,秋意渐浓而不至于悄然生悲,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雨清凉,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在秋游时,望秋水,赏秋云是非常惬意的两个活动。秋水若心,秋水无尘,人生最长情的牵念,就是这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摇曳着诗情,氤氲着相思,沉淀着祝愿,诉说着岁月的温婉,入了眼,更入了心。岁月扯着秋的裙裾,飞扬着金风雨露的相逢,鱼传尺素的传说,在时光渡口烟影如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雨带着渴望已久的清凉而至,冲刷掉酷暑的烦躁疲惫。余光中说:“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一场秋雨如一首秋之进行曲,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骤雨打荷叶,滴滴点点滴滴,总有一种听觉上的美,怪不得李商隐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谚语还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处暑的雨,一半如雨水清凉,给人们带来凉爽宜人的天气;可另一半又似火焰热情,滴落在草木间,点燃了整个枫林。
处暑同样也是丰收的节气,七月秋风凉,棉儿白,稻儿黄,处暑葡萄白露茶,不到秋分不种麦。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处暑节气繁多的农谚描述着稼穑之忙,更洋溢着秋实丰登的喜悦,由于昼夜温差的加剧,各种农作物纷纷驶入灌浆成熟的快车道,辛勤耕耘了一年的人们,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处暑时节决定了全年的收成之景,也应了那句老话“处暑立年景”。而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海域水温高,鱼群活跃,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正是渔业收获的季节。出海捕捞的渔民陆续返航,大大小小的船只鳞次栉比的倚靠在码头,带回满舱“渔获”,渔民们吆喝着,忙着将一箱箱的鱼,虾,蟹从大渔船卸到小艇上,岸边等候的搬运工人们紧张而有节奏地将这些海产品一一抬上岸,沉寂数月的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繁荣的景象。随着透骨新鲜的海产品涌入市场,海鲜摊档的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渔港,市场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一场海鲜盛宴就此开始。
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早在汉代以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节,下元节三个传统节日。唐代诗人李白的《中原夜》中描述说:“江南水寺中原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鬓光动看人多。”南怀瑾先生也说:“小时候,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半有个很热闹的节目,叫做“放河灯”。在夜里,河上驶着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经,一路叮叮当当,木鱼、铃铛法器等敲得很动听,唱诵的声音也很优美,然后一个莲花一个灯,从船上接连放到河面上,散荡开来,挤得整条河都是闪闪发光的莲花灯,很美丽,也很令人伤感。据说这是为了超度河里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们的痛苦。”中元节对祖先的哀思和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了我们中国永恒的人文关怀,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元节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而中元节的祭品——鸭子,却依旧活跃于民间。而说起鸭子,不得不说,作为鸭城的南京必须得介绍一下了,而南京的鸭子做法中,流传最广的该是鸭血粉丝汤了,鸭子一向受到南京人的喜爱,就连内脏也不放过。鸭血、鸭胗、鸭肠、鸭肝,豆泡加入鲜美的鸭汤和晶莹剔透软硬适宜的粉丝,再配上几根香菜制成一道南京风味小吃,口感鲜香,爽口宜人。鸭血粉丝汤曾经被晚清《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题诗称赞“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鲜知。”另有一道保健食品是闽南地区的“姜母鸭”,“姜母鸭”这道美食,起源于泉州,是福建的一道名菜,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将老姜用猛火炒香后,将上好的红面番鸭清理干净后整只入瓮,加入特制调料和米酒文火炖煮,炖好的姜母鸭妙就妙在姜味浓烈,姜汁深深浸入鸭肉之中,还未入口,香味早已经沁人心脾,令人胃口大开,姜母鸭不仅味美,这道菜还堪称美食中的药膳,中医认为,处暑时节为初秋,主防燥祛湿,姜本身祛湿,搭配鸭肉的滋阴降火功效,使得这道菜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保健功效奇佳。
处暑时节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的阴阳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秋季属于阳消阴涨的过渡阶段,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对调整,晚睡早起,选择舒缓的运动,太极以及慢跑就是最佳的选择,及时调整衣服厚度,保护自己。但是今日的我们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节奏加快,高楼林立,商贸盛行,科技发达,因此相对于古人对自然的亲近程度,今人就逊色很多,他们对于四时的节序,对于天气的变化,有着很深的诗意感觉,形诸于诗词,形诸于歌赋,形诸于绘画,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恬淡适然,优雅有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