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下午,在后海小学的小礼堂里,我参加了杨校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并做了分享。有趣的是杨校工作室成员除我之外都是数学老师,我自己是语文老师,好像一只鲶鱼,要来搅和一下。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常年做语文老师,感觉太过感性,理性不足,数学老师逻辑思维能力强,要好好学习一下。
没想到数学老师出身的张乾校长的分享不但有理性思维而且有哲学高度,为人谦逊有礼,令人敬佩。
我们学校的安全主任孙仲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他的分享也让我刮目相看,全程透着人文素养与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分析的头头是道,与我们侃侃而谈。一定是数学老师中人文素养颇高的老师,听着我都忘记他是教数学的了,应该教语文才好。
本次活动,我分享的是第三章《诚:人文教育的本体功夫》。张教授用他三十多年的探索,矢志不渝的对教育学的研究,写出了这部《道理与功夫》的著作。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张教授做学问的严谨认真博学,而我作为张教授的忠实读者,要从实践层面印证张教授的观点与看法,并且能对当下的年轻教师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我是这样想的,于是就在分享中穿插一些实践案例,让自己的分享不至于空洞无味。此次分享也得到张教授的肯定。现将现场分享的重要内容还原如下:
尊敬的张祥云教授,尊敬的后海小学陈书记,张校长,亲爱的杨校及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来到美丽的后海小学,参加我们杨校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心里非常开心。说心里话,我要感谢后海小学,记得2006年就是因为参加了后海小学的一次规模不大但较为高端的绘本阅读研讨会,就是在这里我与绘本作家彭懿老师,现已故台湾小语会长赵镜中老师,人教室王林博士,及当时后海小学袁晓峰校长近距离接触,交流,沟通。是他们给我播下了阅读推广的种子,至今坚持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感谢杨校能让我结缘《道理与功夫》这本书,感谢张教授写出这么有高度,有见地的著作,为后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不能只懂道理,还需要下功夫践行,知行合一,身心合一,让老师们过一种幸福的、自在的人生。
言归正传,今天我分享第三章 诚:人文教育本体功夫。作者分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诚”的意蕴:中国传统的体认;二,诚的比较:中西文化的侧重;三,诚的境界:信仰觉悟的方式;四,诚:人文教育的本体功夫。当然,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今天重点分享三四两个方面。
文中,张教授这样写到:心具有能动性,乃万事之主。唯有诚得以显现,心才有了主心骨,所谓练就出一颗诚心,有了诚心,才能使人常明常觉,不断走向至善。修身即修诚。只有心诚,才能做难事做大事。
谈到“诚”。我们会想到很多跟“诚”有关和词语:真诚,坦诚,诚实,诚信。中国古人讲,诚其心,正其意。实践“诚”,离不开心,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是说:心是人生的导演。心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心也有很多种:诚心、恒心、耐心、细心、精心、本心、良心……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我认为就是良心驱使,诚心引领,恒心加持,耐心完成的事业。
张教授分析“诚”的境界是信仰觉悟的方式。如禅宗的“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真言靠诚而立,以诚共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儒家的“反求诸己,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家的“自在人心,佛学乃心学。”诚在其中非常重要。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我以为“诚”就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所做的事,真实的面对当下。有人会觉得这很难。的确,我也常常听家长说,我跟孩子在家里定了规矩的,没有用。不让玩电脑,就大哭大闹,撕书砸东西。说好了玩半个小时,但手机一到手,一个小时也停不下来。为什么?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可以从“诚”的角度分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自己说的话当真。有时都能听到孩子们说,大人们的话,只是说说而已,做不到的。还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心字头了一把刀,忍了吧。结果没有诚心,把自己“忍”出毛病了。
其实,张教授在书里讲知行合一,不合一是会出事的。大家有没有研究过。人的身体是最诚实的,不会骗人的。凡是通过大脑的都可以伪装,而身体最为诚实,因此心理学工作者会研究人的微表情,看一个人的肢体语言。这都是有道理的。
诚的重要例子有很多。如:我常常跟家长打交道。家长是不是真诚的关心孩子,一看孩子的状态就知道。家长不诚,孩子的学习不可能上进。有的家长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就问,完成作业了吗?孩子说完成了。家长就以为自己完成了关心孩子学习这件事。大家看,这是真的关心吗?实践“诚”了吗?这样敷衍态度孩子很快就学到了,发展下去就是家长与孩子互相欺骗。等到老师来了解孩子情况,家长说我关心了,谁知道他骗我。事实上,是孩子在欺骗吗?当然不是,是家长没有做到“诚”,没有真诚的关心。反过来,大家会问,那么该怎么做,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我手把手教家长的例子。
第一步,孩子回家不要只问作业,而是要关心孩子上学的心情,快乐吗?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可以分享。
第二步,为孩子准备一些他喜欢小零食,小点心。孩子上一天学也会很辛苦,要同理孩子的心情。
第三步,才要来跟孩子讨论作业。今天的作业多不多,哪些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哪些是需要家长提供帮助的。
第四步,要真诚的帮助,使孩子感到爱与成全。
第五步,晚上到十点了,要让孩子睡觉。不要因为完成作业影响休息。
这样表面看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完不成作业。但当孩子发现家长与老师是真诚的关心他时,他就会生出心力,长出斗志,来面对他自己的问题,从而实践自主成长。这样的成长不是被逼迫,而是自觉自愿的。这是不是“诚”的好处呢?
再说,书中指出:“诚”是人文教育的精神前提。守正出新源于心诚。师生之间的正当关系是精神与思想的坦诚相见和彼此尊重。顾明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师生彼此持诚,才能使人文知识敞亮起来,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老师管不了学生,将学生送到班主任那里去。当然有的学生是真得调皮。同时老师有没有反思自己教育过程中有没有真得施加教育影响,还是仅仅上了一节课而已。眼里有学生,把学生当人,用生命影响生命,真不是说在嘴上这么简单。
书中接着谈,“诚”是人文教育的心法之道。朱熹言:诚以心言,道以理言。教育意味着对话和相互的关系,只有相互关系为诚,才能转化和维系正能量状态,才能进行教育。唯诚才能使师生真正进入书本和对方的内心世界,敞开、专注、耐心和心思聚焦。唯有诚在,方能将学做学问与学会做人结合,逐渐蜕变成完整的人。
张教授在书中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知行合一。没有诚,师生关系一定紧张,老师的教育一定无法施加影响,那就会变成课不好上,师生之间没有尊重可言。对话必没有办法落实。举个例子,老师要求学生值日要认真,要把地扫干净才能离开。试想一下,老师只是说说,从来不做。那只要老师不在,他们一定做不好这件事,跑的比老师还快。我们培养学生一定要从细节做起。一点点影响,让学生了解你的教育理念,你的底线。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眼中有学生。
“诚”是人文教育的系统特征。张教授说,诚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在做人行事中体现人的自由的存在本性,也就是要真正的做一个人。诚不仅表现为对“在场存在”的关注。既要瞻前又要顾后。人文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人的历史感和未来感。关注传统学习经典,展开想象,负责任的创造未来。人文教育如果不注重培养人的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就难出大智慧,就难承大担当。
说到这点,我想到自己常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活在当下。抓住每个当下,就是抓住未来。看了张教授的书,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不仅要活在当下,还要心中有目标,目标就是走向未来的指引。目标就像一根线,一头牵着现在,一头牵着未来。每一个当下都为实现目标而前进而奋斗,即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再说说我对大格局大担当的理解。我所在的办公室老师,大多是95后。有时,我很心疼我们年轻的老师们。他们在妈妈面前还是孩子,又大都是独生子女。虽都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与学生在一起的鸡零狗碎,会消磨他们的斗志。与家长沟通,更是会让他们面对各种奇葩问题时紧张无措,忘而怯步。他们入职才三年,就要将自己练成心无旁骛,一心想着教书育人,拥有大视野,大格局,大境界,大智慧的人。着实难为他们。同时换个角度讲,既然选择做老师,就是难也要清楚自己的教育方向,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学生的引路人,精神导师。所以,修练大境界大格局大智慧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路虽远,行必将至。
“诚”是人文教育的心灵果实。诚意味着尊重。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和谐关系。师生互相尊重,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关系和谐,教育才能有实效。诚意味着理解、包容和耐心。人文教育与人心的建构是漫长的历程,期间必经历起伏不定,成就与挫败的交替、方能修成正果。坦途呈现不出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非经历折腾不能得到人文底蕴。
这让我想到华为的任总的一句话,成功的背后都是苦难。我理解这是“诚”的表现。是在告诉大家,成功无捷径。西西弗斯推石头所彰显的“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意象,不可改变的命运与不断超越的收获。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没有关注到人的发展与进步,还是每天就事论事,疲于奔命。如老师一进教室就问,作业收齐了吗?黑板擦干净了吗?地扫干净了吗?在学生眼里,老师只关心这些,而不是真诚的关心做为教育对象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视而不见,教育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教育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了人,不围绕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进行,我想就是跑偏了。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人的更好成长。这里我想到我们班的班风,四个互相。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想鼓励。这是师生关系的基础。所有的作为都是来成就人的。诚意味着理解、包容和耐心。如学生扫地练学生的耐心,恒心,及对教室内事物的规划能力。学生写作业,练的是耐心、恒心,及提笔认真的优秀习惯。教学生沟通,练的是人际关系,教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老师做到理解、包容和耐心。“心中有人”“眼中有光”才能影响学生,我强调是影响,不是被教育。没有人愿意被教育。
所以,有了“诚”,就有了“诚心”,一切教育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有诚心,就有理解,就有欣赏,就有信任。有了诚心,可实现大道至简,就能实现当下只做一事,了了分明,不会心不在焉。
我常常强调当下只做一件事。就是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看清眼前,一心一意,历境练心。
对心的觉知,还表现在控制情绪上。我曾教过一个脾气急躁的孩子,特别爱插嘴,老师说一句,她就恨不得说十句。这个习惯在班级中很不好,不给同学思考的机会。这孩子脑子灵活,学习力强,就是爱插嘴,怎么说都改不掉,我在想,是真的改不掉吗?不,是她对这件事的认识不够。后来,我们学校组织诗词大会比赛,我派了她参加。赛场上她很自信,对答如流。但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呢?她两次抢答犯规被罚下场,无缘决赛。我没有批评她,只是让她自己分析,她一言不发,默默流泪。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插嘴的毛病了。现在就读深中,妥妥的学霸。心的觉知,需要有事上练,有时需要当头一棒,敲醒梦中人。
学生做事是否用心,从他们的作业可以表现出来。现在班上有个佳桐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作业一次比一次认真,字写得越来越漂亮,预习做得有初中学生的水平。对于课文从字到词到句到篇,逐一理解、思考、完成。其心之正之诚可见一斑。还有一位同学,很想改变自己写不好字的坏习惯。我心里想,写不好字不是因为其它,还是用心不够,缺乏耐心,当然也要方法。但心里想写好,自然就会有方法呈现出来。最近,他的字进步多了,看出其用心了。
总之:心是一切的导演。做为老师,我们诚心实意帮助学生成长。还有人说:教育学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此话真得有道理。看到学生成长,改变,自然就会心生欢喜。这可以说是到了一定的境界,它是超越功利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化分为四。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但我不是觉得自己的境界高了,而是眼界宽了,不用高下去评判,而是在自然的功利的境界中自觉呈现自己的境界。再说,境界是不断变化的。还需要时时觉察,时时修正自己。做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后,张教授总结,“诚”使人文教育开启智慧。为师者以诚开启智慧,为学者以诚生出智慧。我们的阵地在学校、在班级,与红尘中修练,能融入市井,真诚面对自己,时时觉察自己的不足,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需要时时修炼,处处完善,继续努力,恐怕才可能真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大智慧、大担当的那一天。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学习和修炼“诚”的功夫达到人的诚之本体,诚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原理。
我的分享到些结束,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