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投湖?都以为是笑话,报纸上肯定写错了。
然而,遗书却假不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意思是:世道乱成这个样子,不想再活着经受侮辱,不如死了算了。
民众哗然,谁去跳湖都有可能,如何轮得到一介书生?
编辑
成就卓然,真不是一般人
王国维乃学术大家,非一般书生可比。
因为他不仅受到国内学者推崇,还备受国外学者瞩目。
在民国时代,列强林立,华夏子孙受尽凌辱,一个让老外翘起大拇指的学者,当真是实打实的硬功夫。尤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王国维这样的学者更加值得钦佩。
个人观点,王国维打通中西方学术交流通道,这是他最为突出的贡献。
编辑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先行者。中国人一向以为歪果仁不懂咱们的国粹,王国维说:非也。于是,拿人家的方法、视角来剖析古典诗词。学术界明白了:人家不是不懂,人家只是视角和方法不同而已。
若不如此,当时的国人如何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呢?
这事有点长,咱们且慢慢道来。
明清两朝, 闭 关 锁 国,是因为古人愚昧吗?恰恰相反,是因为明清高度自信。
编辑
其目的,是为了打击 “ 蛮邦小国”,威慑天下。
历代帝王都觉得天朝地大物博、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而“ 外邦”和“蛮夷 ” 则有求于我们。一旦中华关闭和北方“蛮夷”的交易市场,“蛮夷”的牛羊就会砸在手里卖不出去,没法从中原交易到布匹、粮食、茶叶,甚至铁器、工具这些东西,“ 蛮夷”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艰难。
历史上北方“蛮夷”和中原王朝达成的和约中,必有一条是“开放互市”,无论是吐蕃,还是西夏和辽金等国,皆是如此。
编辑
强大的时候,帝王都喜欢把“互市”作为一种一种政治手段,只有对于最恭顺的民族和国家才会开放,比如朝鲜。清朝对准噶尔、俄罗斯、英法等国无一不是这个态度。你恭顺臣服,我才赐予“贸易”的资格,否则,就等着被封锁吧。
然,西洋悍匪已然入侵,遗老遗少们还在做着“天朝独尊” 的美梦。
王国维挽起袖子,明明白白解说个中关窍,把中西结合发挥得无与伦比。
昔年,有“遣唐使” 来华,然,时迁过境,轮到我们漂洋过海学习人家啦。
编辑
纯学者,真学问
王国维身为一代学者,把学问做到这样的高度,跟他 的态度分不开。
他单纯地做学问,很认真,很严谨,不钻营、不谄媚,唯两袖清风耳。
同时,跟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却有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和交流。
交往紧密的学者有罗振玉、缪荃荪、沈曾植等人,除此之外,还与其他学者有书信往来。不仅如此,与日本、欧洲的英法等国学者也有很多学术交流。
编辑
做学问,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事业,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如此高度。
做学问讲究独立,做人王国维同样也追求个性,典型的才子脾气。
在西学东渐的清华校园,王国维头戴瓜皮小帽,长袍,腰间系一条粗布腰带,一副冬烘先生模样。
关键是,王国维偏偏留了一条小辫子,这条小辫子跟辜鸿铭、章太炎等人比,真是有的一拼。
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这条辫子当真是功不可没。
编辑
这种以一己之力抗争整个社会的做法,既可悲可叹,也可敬可佩。
这样的选择,带着极其浓重的悲剧色彩,也注定了王国维在悲剧中度过他的后半生。
以你为王国维怎么啦?其实,就是不想活了!
王国维投湖后,废帝溥仪赐他谥号为“忠悫”。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各方猜测甚嚣尘上,主要有三种:
1.“殉清”说
从王国维的装扮看,说他是前清遗老一点也不过分。
而且,王国维十分感激溥仪的知遇之恩,因为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召入南书房。皇帝破了规矩,因为入南书房的人”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王国维不过一介秀才。
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都赞同这种推测。
但王国维一向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从不参与政治。
何来“殉国” 之志呢?
只怕是后人美誉罢了。
编辑
2. “逼债”说
这事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过,说是王国维欠下巨额债务,没办法,羞愧投湖。
很多人都赞同这种看法,毕竟生活困顿是诸多文人难以超越的深渊,王国维受够了生活清贫,债务缠身的日子,也有可能。
再才华盖世,也得过日子不是?
编辑
3. 没理由,就是活够了
一生操劳、忙碌,唯有躲进书斋,才能寻得片刻安宁。
然,国破家亡,身世沉浮,当时 的社会环境又十分混乱。
看不到来处,跟望不到归路,挣扎了五十年,实在累了。
于是,一念之差,投湖了。
这3种看法,你觉得那种更接近真相呢?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