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融通笔记)
1.如何抓住关键?理清脉络?
读者 L向万维钢先生提问:
万老师听完这一课很想问一个大问题,疑惑很多年,我也看好多书总是找不到究竟。思想的敏锐性,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每天听你的文章,看你的视角,您透露出来就是这样的状态) 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准事物发展的关键。作为普通人的我如何才能做到,有什么刻意练习的方法吗?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什么样的思维路径呢?希望这个疑惑我好多年的想法可以被您看到,并能看到您的解惑。谢谢。
万维钢回答:
我可以提供两个心得。一个是你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分清主次,通过梳理作者的思维脉络去判断哪些论点重要,哪些论据不重要。
更关键的是你通过这些书去给自己建立一个“知识图像”。比如你可能对“行为经济学”感兴趣。那你可能读了好几本有关行为经济学的书,你就要绘制一个行为经济学的图像。行为经济学就好像是一个小国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这个国家的描述,而你要把这些描述拼起来,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回事。那你就必须发现书和书之间的联系,相互矛盾之处。所以一个好办法就是同一领域的书多读几本,相互印证。
我的评论:关于读者L所提问题“知识图像”的回答,我认为有点像是主题阅读,也就是通过不同的作者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以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陷阱。
但我认为学习首要的还是读经典,因为经典作品乃知识的源头,所有的畅销书、推文都是从经典延伸拓展而来,如果打定主意要进入某个学科,就要去啃这个领域的经典。比如心理学的书籍那么多,不妨先集中精力攻读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或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又如讲习惯的书特别多,与其朝三暮四涉猎若干,不如强力研读《习惯的力量》。
前几天我听罗胖讲林则徐时想到,我们现在的知识不知比林则徐那个年代多出多少!可是我们的智慧却并没比林则徐高多少甚至还低!这说明什么?智慧与知识量是无关的!或许,有关的仅是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说,知识增量只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先不追逐新知,而是把某个东西彻底搞透,再去看一些新观点不同观点可能更好。按照建构主义派对学习的观点,这就是先读经典建构体系打牢基础,以旧知识去理解新观点,以新理论去修正旧经验,如此循环往复,就是求知学习。其实,这样看上去慢,实则慢即是快,有点像华山派气宗和剑宗的区别。
2.关于咖啡。
全球三大饮料之首,高寒地区国家特别喜欢。主要分为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两大类,前者质优。星巴克咖啡一杯成本约2美分,它的关键在质量控制好。
另:兰州牛肉面才是正宗货,而非兰州拉面。
3.《天才地理学》
书中讲到非洲有一句谚语:村落抚养孩子,城市培养天才。
![图片上传中… 70%](file:///privat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217B89F8-80DB-453C-927D-C02AC392AD1D/tmp/F037034E-CE6E-4611-BFC7-F6F9F0848F05.jpg)
我的评论:为什么大城市才能出更多天才?这也可看作年轻人要去大城市闯荡的原因。因为大城市牛人更多——可模仿学习、人口更多——可分工协作、资源更多——可轻易获取、信息更多——可激活思维、场景更多——可广泛实践,是大城市让更多的人产生更多的链接、更多的共享、更多的合作,每个人也就能够得到更快的成长和更好的发展。
4.预习作业
1.“好生意如果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2.“政府高价卖地,使得房价上升;原材料更贵了,最终产品也就更贵了。” 这话还能有什么错?
3.老板变本加厉地要求员工加班,既不加工资,又不给补休,但员工还是照样上班和卖力工作,既没有丝毫懈怠,也没有另谋高就,这说明老板苛刻待人,是没有成本的。这句话对不对?
4.有人说:“从纯经济学角度看,偷窃对社会并没有造成伤害,一个人减少的财富,恰恰等于另一个人增加的财富,这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已。” 你作何评论?
我的回答:
1.旱涝保收的好生意,必然导致大家都去干,竞争者多了,自然不是多好的生意了。
2.原材料涨价不一定导致产品更贵,因为利润与成交量密切相关,单套房利润是5块钱时能卖1万套与单套房利润是4000块钱能卖10套相比,商家更愿意低价出售。
3.无成本,因为钱没有损失;有成本,只不过是无形的成本,员工可能敢怒不敢言,可能流失人才等。
4.从财富总量看没有变化,但纵容偷窃助长的风气对社会的伤害就大了,自然对经济也会造成极大伤害。
5.本周最大问题
批判性思维缺失。在一次回答问题中,答案太极端、偏颇,如今看别人的回答,感觉高下立判,问题在哪?就在人家运用了批判性思维,从多个维度去考虑问题,得出的自然高出几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