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可见,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已成为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标准》中,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对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除了关注运算法则的掌握和运算技能的训练,还安排了关于估算的具体内容。比如,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同时,在“图形与几何”部分也安排了一些估算的内容。比如,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等。可见,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学生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需要估算的地方确实很多,这两天网络里盛传的“老师让带1万粒米,爸爸陪孩子数到半夜,质问老师反被打脸”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估算实例。教学中要能够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体现估算价值的例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久而久之,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也就会不断加强。
本节课,吴老师先从同学们在学习估算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困惑入手,让孩子们自己提出估算遇到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并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体会估算的作用与价值。
超市购物买东西,估算拿的钱够不够用;曹冲称象,孩子们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比如大估、小估、大小混合估、中估等,交流中孩子们心里悄悄地有了标准:5下的数就下降,5上的数就上升,即“5升4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舍五入法”。交流中,有孩子先精后估,还有凑调估,用这些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了何时精算何时估算,体会估算的作用。
“乘车”问题,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体会估算的方法,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促使学生有机会在应用中将估算学到的方法内化,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的价值,从而将数学知识演绎成数学智慧。
用“乘车”和“汽车拉货”问题对比探究,让学生得出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考虑题目的类型,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是“大估”“小估”还是“中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选择和调整,慢慢地积累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估算有更深刻认识,生成方法、智慧。
整个过程中,吴老师没有一点儿有意识的渲染、推销,学生的亲力亲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悟,水到渠成,润物无声。教学过程中,有探究、有试误、有合作、有交流、有需要,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中学习,会使学生感觉非常自然,思维真正投入,并且使学生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事情。这样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的提升将有可能落到实处,从而将数学知识升华为人生智慧,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