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让大观园家喻户晓。作为87版红楼梦的拍摄场地之一,北京大观园更是成了京城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
十八岁初进大观园
十八岁时,我第一次进大观园,虽不似刘姥姥逛大观园——洋相百出,却也如黛玉初来贾府时一般“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只是黛玉年纪比我更小,却比我成熟和稳重太多,令我望尘莫及。
彼时,我虽读过《红楼梦》,也看过87版电视剧,无奈又全都忘光了,所以一句话也不敢多说,总怕一不小心就被人当作“刘姥姥”第二了。那时的我,甚至都能把宝玉、黛玉和宝钗住的园子给弄混了,唯独认识李纨住的稻香村,只因那里与众不同,看起来和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
庆幸的是,我虽懵懂,却也长了点心,总是偷偷地听别人怎么说,又暗暗地记在心里。看牌匾和对联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也一一记下,好回学校查字典去。以免下次再逛园子时,还是一无所知,依旧是白白地逛个热闹。
三十岁,再逛大观园
再逛大观园,已是13年之后了。这次回来,我几乎把它逛成了自家后花园。只因它离得近,又专门办了公园年票,只要有空就可以随时来逛逛。
我看过大观园一年四季的景色,从牡丹花开到白雪皑皑……
我见过大观园一天的不同景象,从日出到日落……
我走过大观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怡红院到稻香村……
即便如此,我认真逛园子的时候,也屈指可数。一般都是随着心情,走到哪儿就算哪儿。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中午来这里遛个弯儿、消消食儿而已。
重读《红楼梦》,细品大观园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了“红楼梦研究院”群,跟着大家,开启了重读《红楼梦》的漫长之旅,这一读一写就是一年之久。也是打那时起,我来大观园就不再走马观花,也不邀人了,只一个人静静逛,细细品。
一般情况下,我会从南门进入大观园,进来后向左转,经过“翠烟桥”,直接来到“怡红院”。
怡红院因着院子里一边有棵芭蕉(绿色),一边有棵海棠(红色),宝玉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将其取名“红香绿玉”。后来元妃省亲时,因不喜“香、玉”二字,就将之改为“怡红快绿”,后来简称就叫作“怡红院”了。
这里可以说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宝玉在这里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繁华,后来又看破了红尘俗世,决定归隐出家,怡红院也因此成了“遗红怨”。
这里是宝玉与园内众姐妹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睛雯撕扇”、“平儿理妆”、“病补雀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都发生在这里,最有趣的要数"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我们不曾见证过它的繁华,如今只能目睹当年拍摄留下的旧址……就连昔日混在女孩堆里都不失风流倜傥的欧阳奋强,如今也成了中年糙老爷们,此情此景让“怡红院”情何以堪?
坐落在怡红院后面的便是栊翠庵,它是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修行之处,是一所给园林点景的尼姑庵,后来惜春出家,也是住在这里。
栊翠庵中花木繁茂,有数千枝红梅,每到冬季,白雪红梅,显得格外精神。整个院落颇有"深山钟何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值得细细品味……
我喜欢雪天来这里赏梅。那时梅花如胭脂般盛开,再映着这漫天白雪,这白雪红梅之境自会让你流连忘返……
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第50回芦雪庵即景联诗,宝玉“落第”之后,“访妙玉乞红梅”的场景,虽是被罚,却给那个雪季增添了几分浪漫。
薛宝琴身披凫靥裘,踏雪寻梅的画面,更是被我们定格在脑海之中。洁白的雪,古朴的桥,精致的斗篷,如花的容颜,火红的梅花,清冽的空气,扑鼻的梅香似乎要把人的骨髓都化到这一片冰清玉洁之中,人与景如此和谐统一,多么美好的画面。
离开栊翠庵,穿过嘉荫堂,往右走,你会经过“凸碧山庄”。它因建在山上高脊处,故名凸碧,又与近水低洼处的“凹晶溪馆”成对景建筑。凸碧山庄是《红楼梦》里中秋夜,贾母摔众人赏月的去处,他们还曾在此处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想必那时是“明月清照,笛声悠扬”?想想书中众人赏月的画面,不禁令人心旷神怡,无比向往……
也有黛玉和湘云不喜热闹,她们近水赏月,悲情寂寞,触景生情,望着水中的鹤影,你一句我一句,对月联诗,留下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句,这也许就是她们凄苦心境最富诗意的写照吧?
过了凸碧山庄再往南,你将看到“省亲牌坊”、“顾恩思义殿”。这是大观园的主景,元妃省亲活动的主要场所。
这里的玉石牌坊高八米,宽十一米,宏伟瑰丽,正殿顾恩思义殿巍峨耸立,匾额及对联均为元妃所题,正殿后为大观楼及东西配楼。
整个院落充满了皇家邸宅的豪威、华贵的气派。想像着元妃省亲时的奢靡和热闹场景,再看看如今气派虽在,但却如此冷清和萧条,不禁让人感叹这世间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回过神来,我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大戏台”,不过也无所谓,现在没有庙会,它不过就是个空戏台子罢了。但是《红楼梦》中曾上演过无数场戏,红楼梦本身也是一部大戏,而且这戏中还有戏。第二十三回,黛玉听《牡丹亭》时的满腹愁思,闻声落泪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惊梦》、《还魂》等唱腔还在耳边回荡,就连思绪也不禁远去……
从书中再回到现实,不知不觉间我已迈进了自己最喜欢的园子——蘅芜苑。
刚到这座院子的外围时,只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想必初来此地的你,也会像贾政一样想:“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跨过门槛时,你会看见参天的大玲珑山石,四面环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初来的你,想必还会像贾政一样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在书中,只因宝钗不喜欢花儿粉儿,所以这里没有一株花木,全部都是各种异草,如蘅芜、杜若、茝兰等等。宝钗选择此处居住,也反映出她为人处事的低调内敛和藏愚守拙的处世哲学。
而我喜欢蘅芜苑则在于:草木虽不如花之芬芳艳丽,但却独自生长,自有异香,别有一番韵味。每到秋天,别处院子里百花都已凋零,这里的藤草却红遍了整个院落,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清气怡人。那些挂了果的香草不仅没有枯萎,反而在萧索的秋天的映衬下,更加苍翠,别有一番韵味。
从“蘅芜苑”再往南,便是“红香圃”。在春夏之际来这里最合适不过,那时牡丹、芍药竟相开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走近前来,映入眼帘的三间小敞厅便是《红楼梦》中所写的芍药圃,专为观赏芍药而建。其东面是藤萝架,夏季一片绿荫。“湘云醉卧”的趣事便是发生在这里。
从“红香圃”再往南走,你便会发现一家像极了农舍的所在,那便是“稻香村”了。据书中描述:“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此处与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别有一番景致,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想必也会引得你如贾政一般有种想要“归农”的感慨。
从稻香村往西走,经过暖香坞、秋爽斋,我们便来到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潇湘馆。
这里的外墙是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 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它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贾宝玉曾题匾额:“有凤来仪”,后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
此处是黛玉自己选定的,因她“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
我也曾去寻觅“黛玉”,哦,不,是陈晓旭的葬花之地,不过就是在一处角落上有那么有几株桃花罢了,现实场景真是令人遗憾,只能脑补画面。再听一首《葬花吟》,不禁泪满面,心已乱。黛玉看似悲花葬花,不过是悲己葬魂罢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此处景点,夏天来游最适合不过了,清凉舒适,避暑最宜。冬天则显得凄凉和阴冷许多,让人心生悲凉之感,也难怪黛玉会伤春悲秋,居住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光潇湘馆,夏日的大观园到处绿荫环抱,荷花娇艳绽放,花儿清香,风景宜人,尽显江南园林之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大观园
走在绿荫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逛着各处园子,我仿佛穿越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之中,侧耳细听,宝玉、黛玉、凤姐、探春等人的欢声笑语竟然在耳边此起彼伏。
我虽没有像宝玉那样神游过“太虚幻境”,却在《红楼梦》中和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等人神交已久,如果能穿越进去,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湘云。没错,还是因为她和侠女最接近,我这侠女梦是改不掉了。
在现实中,我也认识了红楼梦群里的各位朋友,我们也成了每天都能随时见面的老朋友,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在一起探讨,也经常一块谈书聊天,建群快两年了,大家依然玩得不亦乐乎,热情不减。
现实中的大观园其实很小,也不那么特别,正是《红楼梦》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还给了它以灵魂。正如我自己也非常普通,读《红楼梦》才增添了我的魅力,写《红楼梦》更是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大观园即使你年年逛,月月逛,日日逛,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只因你每次到这里的心境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也被逐渐更新,观点也随之改变………
如今,我虽不在北京了,但是大观园却从未走远,它已经住进了我的心中。《红楼梦》也常伴枕边,我还会继续把它读写。我与它们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此生怕是难舍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