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有些企业在推进IT项目时,立项前通过内部梳理、外部对标、供方互动,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完善及详细评估;
包括是标准功能实现,还是定制开发实现,投入工作量、实施节奏、保争拒弃等;它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供方评估项目周期、投入工作量、投资金额等。
立项后供方入场后的项目范围说明书(或包含在项目章程中),是概况性的,从整体上确定项目的边界,归属于【项目范围规划】阶段;它的核心作用明确职责、风险防范等。
随着项目的深入,通过访谈、调研等方法工具,对项目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深挖、细化等,最终形成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或核心需求列表),在评估这些需求是保争,还是拒弃时,对项目至关重要,这归属于【项目范围的定义】。
不限条件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敢说NO,导致需求蔓延,超出项目范围,增加项目风险,这种做法当然不可取;
而简单粗暴说NO,不能与用户形成共识,甚至将本属于项目范围内的需求进行了拒弃,同样不合适,那么如何形成共识,这就涉及到定义需求范围的方法与工具:
1、 邀请评审小组进行评审需求,其中最好有专家成员,这样更容易达成共识;
2、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并与需求进行匹配,如果属于功能模块的标准功能,就应进行保争,如果不属于本模块的标准功能,而属于其它系统或模块的功能,一般应进行拒弃;
或通过定制开发实现,就要评估风险、工作量、投入金额等。
评审后的需求,形成需求更新文件,通过项目计划(WBS)进行管理,纳入项目推进范围;在【确认范围】阶段,可通过需求跟踪表,对需求进行过程管理,确保需求最终落地到IT系统中;
当然,变更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通过变更流程,经过变更委员会(CCB)进行评审,形成最终的结论,将保争的需求纳入需求跟踪文件中进行管理,这属于【控制范围】。
通过范围规划,从宏观上确定项目边界,确定哪些法人、哪些功能等做还是不做;
其次,通过定义范围,从微观上确定哪些业务、用户需求是保争,哪些是拒弃;
然后,制订项目WBS计划,通过需求跟踪列表,对需求(范围)进行确认,以保证该做的要落地;
同时,对变更的需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控制好项目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