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线上面试了一位90后的应聘者,应聘门店基础岗位,通过过往的简历当中看到的是过往有10年的商场营业员工作经验,想着应该问题不大。但在具体的面试过程中让对方尝试说出过往的工作内容时,却含糊不清,眼神闪烁,让我竟有一丝心疼这位面试的小伙子了。
过往一天的业绩大概在多少?-大几千吧?
平时的工作时间是几小时呢?早上9点到晚上9点;
在店里一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什么呢?-就接待顾客收银啊,理货啊这些;
这个工作有10年了是一直在这一个店嘛?中间有涉及到晋升或者调动吗?-没有;
那在收银岗位中,你一天接触的顾客大概有多少人呢?他们一般是买什么呢?男顾客多还是女顾客多一些呢?……
我想着可能是应聘者表达不太好,想着能不能顺着这样的问题让他回忆下过往的工作场景来回答,我好来判断下是否适合当下急招的这个岗位,但回答的结果都非常含糊,比如很多人,男女都有,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都有,消费个几百块钱吧,都有;店很大,员工十几个等等这样抽象宽泛的回复。按说问完一些基本内容做出简单判断之后我需要和应聘者沟通该岗位的工作内容了,此刻我却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礼貌地说了几句之后我就示意面试结束了,在挂断电话后勾选了一个淘汰。
面试了有一段时间了,接触过一些会干活但是面试不太行或者表达不太好的小伙伴,一般对于这样的求职者我都会非常耐心的给与引导,因为从心里我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早点收获自己的辛勤劳动的成果的,偏好在于嘴上已经比别人吃亏了,行动上的努力希望能通过加倍付出来收到认可。也有一些是嘴上表达的非常的流利,但其实具体事情的行动力和可持续性比较差了,往往面试的时候占优势,但实际的工作产出是差强人意了。更有一些是口头表达和具体行动都比较好的,一般不会是面试基层岗,因为这些人往往对自己和别人都有要求,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成正比的收获和认可,对得起自己的辛苦付出,工作是通过经验的逐步积累来拔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发现有个非常明显的现状,后者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有非常强烈的匹配感,就是会将面试的这份新工作的周期放长远并且会问到面试官未来的岗位晋升和发展,具体周期等等,问这些的目的他的心里都是在盘算着这个是否与自己内心的工作规划契合,是否是自己能接受的周期等等。即使是不问到他以后的工作规划,他自己也会通过询问或者面试官的介绍中去筛选一些自己想要听到的信息去判断和匹配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接下来要为之付出的一份工作了。
越来越觉得【规划】这个概念,应该尽早的让一些初/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接触了,初高中的孩子接触了,可能对于一开始的各学科学习偏好倾斜度就会更加少一些,少一点对知识喜好的选择,少一点对学科老师的选择,所有所学的知识内容,我们可能在那时候觉得好像没什么用,但是过来人的经验发现,就连那些鸡兔同笼、水管进出水这些数学或者物理知识,都是以后非常实用的思维方式。而大学生接触【规划】则更加实用,规划自己大学四年的知识结构,规划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规划自己独立之后的生活,包括自己的男女朋友选择,生活环境选择等等。【规划】并不是教给你什么具体的工具或者表格去复制那些别人的生活,而是通过接触和学习去尝试自己做出选择,除了做出判断,更多是通过放长看待事情的周期,并且学会理性去调整自己的【生命线】,感知生活或者工作赋予自己的一切。当你真正从【规划】的角度来审时度势时就会发现,生活中除了5%左右的偶然,其他的都是因果相成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真的有些人从来不会碰到不好相处的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工作中别人也对她友善和气,生活中哪怕是嫁人成家了,遇到的公公婆婆也都是以礼相待实心实意的人,事业顺利生活美满人生赢家,这么形容丝毫不为过。
有幸在2019年接触了生涯规划,也在工作中开始有意识的用到,希望自己的生涯规划意识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内心/初心,并且坚持初心的意识。
以上今日面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