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理想,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实现理想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坎坷,失败与挫折是很难避免的。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呢?我从罗振宇新一期的《启发俱乐部》讲孔子一生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
在我们过去的理解中,孔子是一个圣人,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生虽然诸多不顺,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招收弟子,传道受业。总而言之,全身都是光辉正面的圣人君子形象。然而,真实的历史上,孔子并不是这样子的。孔子的父亲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小贵族,但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和孔子的父亲只有一段露水姻缘。剩下孔子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母亲出身卑微的缘故,孔子得不到家族的认可,他终其一生都希望能够重新回归贵族身份,期待能够步入上流社会,当官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当时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下,孔子的那套讲求仁义,讲求秩序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面对这样的困境,孔子并没有非常固执的去“对抗”,而是采用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他发现自己的理想暂时无法得到施展时,就先隐藏自己的“锋芒”,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与人为敌”。他虽然坚持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并没有和当政者的关系处的“很僵”。对于政治理念和他不一样的人,孔子也会适当去“合作”。这一切的目的,并不是“委曲妥协”,而是孔子心里明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必须先能够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要想改变政治环境,必须先能够进入到这个圈子中,先进入到高层,才可能会有机会。
于是,就是这样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孔子终于一步步摆脱了之前的出身卑贱,慢慢走进了官场,最高的时候当上了鲁国仅次于“三桓”的士大夫。看上去,他一生很不得志,因为在当时,他提出的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很普遍的采纳。但是回顾他的一生,他的坚持从时间维度上有深远的意义。他的弟子整理出的《论语》到现在仍被封为儒家经典,他的三千弟子,其中更是有七十二位贤人。这些优秀的学生在孔子的基础上,把他的学说继续发扬光大,终于逐渐儒家学说成为了后面朝代的正统学说,并且一直深远影响到现在。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孔子自己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阶层跃迁,而且打造了一个当时最伟大的创业团队,改变了历史。
回过头来看我们,从真实的孔子的经历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但通往理想的路都是无比曲折坎坷的。如果我们内心想要的是“高德地图”,能够自动导航到我们想去的地方,那可能我们会失望了,因为真实的世界,能够直白的告诉你如何实现理想的人几乎是不可能有的。未来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理想也是一点点实现的。比地图更为有效的是指南针。只要我们知道方向在哪里,就能够慢慢去根据现在的情况去调整,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就走到了终点,实现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