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囫囵吞枣的听完了贾平凹的《极花》。
贾平凹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不管是心理描写,还是掺杂的情景都很融洽,让人感觉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听一个叫胡蝶的女孩子在向我们讲述她的故事。胡蝶是一个农村的姑娘,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她来到城市。母亲收破烂维持生计。
胡蝶是一个刚刚脱离学校的天真幼稚女孩子,她向往城市,向往美好的生活,于是就决定出去打工,没想到却意外被拐卖进一个叫疙梁山的地方,成了别人的媳妇。她的身体因此受到折磨,心里也承受了很大的很多的煎熬。
拐卖这个话题始终是残忍的,那些年轻还未萌世事,思想幼稚单纯的女孩子,很容易被人贩子巧言巧语拐卖到大山和贫穷的地方,失去了人身自由,沦为了那些平庸的光棍汉的老婆,成为了生育的机器。失去人身自由,受到百般虐待,想想都觉得可怕。
贾平凹在这篇小说中却没有把主角胡蝶的丈夫写得那么不堪,也许是对于这样贫穷落后的农村男子的一种悲怜,他没有把胡蝶的丈夫写成一个又老又丑,凶狠残暴的光棍汉,而是把胡蝶的丈夫黑亮写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甚至对胡蝶是百般怜爱,除了限制胡蝶的人身自由,其它的可以说是任胡蝶随意作为。让我们读着读着都感觉黑亮除了生活在贫穷的山里,其它的方方面面其实都是可以让胡蝶可以接受的。
我读着虽然对人贩子有些愤恨,对买卖人口的山里人却恨不起来,反而对他们有了怜惜,他们只是出生的不是地方而已,其实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让人称赞的温柔情怀,并不全是丑恶的化身。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农村众多的大龄青年,其实很多方面他们都很优秀,却因为女孩子稀少注定要成为光棍汉。他们的内心难道不向往美好的生活吗?不向往美满的婚姻家庭吗?他们也都没有错,可是又是谁错了?这是个社会的大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作家是有悲天怜人的情怀,但是对于买卖婚姻却把人写得这样情感丰满,总感觉不太适合。
也许就因为这个,胡蝶的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看到了属于她和儿子的那两颗星,从心里好像已经接受了她属于大山里的人了,并且主动向黑亮示爱,也喊了黑亮的父亲爹,这些都足以说明,她已经甘愿做黑亮的妻子了,愿意留在这里相夫教子了。
可是,胡蝶毕竟是被拐骗来的,她还想念着自己的母亲,这也是她偷偷给母亲打电话的原因。最后她终于成功被警察排除万难解救了出来,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一家人团聚了。
如果我们初写小说者写到这里会戛然而止,也能算得上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大结局了。
可是作家就是作家,他把它往下延续了,写到了胡蝶回到家里以后的是非,所有的人都在用探寻,鄙夷的思想来面对她,把她身上的伤口揭了又揭,好像被拐卖都是她的错,甚至弟弟也来指责她,这使她非常的痛苦。
这就是人性吧!
这也是作家的高明写法,挖掘人性。
人心深不可测,是难以触摸的。看到这些我们就想起了现在的网暴,那些不负责任的嘴巴,把别人的痛苦当做零食一样放在嘴里咀嚼,还要不顾一切的吐出来,根本无视当事人的痛苦,即使是去揭一个血淋淋的伤口, 他们也毫不犹豫。
人的嘴是臭的,人的嘴是毒的,人的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人的嘴见血封喉,就是这些人的不负责任,在我们这个看似先进了,看似已经进步了许多的国家,却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但是《极花》的大结局还是让人争议的,贾平凹采取了魔幻的手法,写出了胡蝶的结局。难道她回家只是一场梦,感觉不像,因为 太真实。最后只能理解为她又回到了山沟里,但是心却被揪扯着 ,出现了精神恍惚的状态。
结局很悲凉。
但是,为什么就不能给她一道光呢?哪怕一点希望也好。前面把黑亮写得那么善解人意,那样知冷知热,最后黑亮这个人物却失踪了。既然已经是一对完美夫妻,为什么就不能找出一条走出大山的路,换一个方向呢!
遗憾之余想到,毕竟贾平凹写的是拐卖,如果拐卖的丈夫和家庭都那么美好的话,那拐卖就没有那么让人憎恨,也没有那么可怕了。这有唯现实,也不和常理,毕竟拐卖遇到合适的人,比中奖还难,也不被社会接受。
这篇小说毕竟没有阅读,只是囫囵吞枣地听了一遍,虽然感觉写得很好,但是里面很多都是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清晰,里面有些逻辑感觉也不太透彻,名家的作品还是值得认真阅读吧,有时间再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