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语文教育能带给一个人什么?《觉醒年代》中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段演讲: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的教育,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于现实利益;另一个则是“世界观世界”,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还应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
北大教授钱理群全力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他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也是一名语文老师的责任。
另一名优秀的语文郭初阳老师也给出过答案: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换了3个,一册书就那么点内容,她们讲的内容翻来覆去离不开书本上那几篇文章几首诗,写不完的作业是抄字抄词抄文章段落,且反复强调书写的重要性。我是倔犟的,字会认会写就行,何必浪费这么多精力与时间,我并不认为自己能成书法家或者书写能让我未来幸福指数飙升。老师会要求课外阅读,并要求写读后感但她们并不会引导,只会给予任务。每次作文反馈回来,老师在上面气得雷电交加我们在下面或麻木或掉眼泪滴哒。我在小学阶段阅读量还是多的,但不是基于语文老师的诱导,是因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在家大多数时候是寂寞的,于是乱七八糟的有文字的小说杂志甚至药品纸片都会看当玩一样。倒应了后来有本书《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叫自由自主阅读,所谓自由自主阅读就是没有压力的阅读,没有任务的阅读,没有课后练习的阅读,不需要考试的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想读漫画也可以,想读奇幻类的作品也可以,那怕蹲厕所也可以。这样的阅读,恰恰是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式。而不应该设跨栏式的阅读。
我在中学遇到一位老师,用“奇妙”来形容那短暂的一年的语文课堂一点不为过。记得他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这期的新书估计你们都翻了一遍吧,你们最喜欢最想学的是哪部分呢,分组讨论一下。”于是课本上的章节筛掉小部分,一周六七堂语文课只用一半,其余的讲延伸阅读,小说诗歌电影;讲随笔,也叫自由书写吧。
诗词诗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最枯涩的,但老师会从诗人的生平八卦讲起至创作背景,诗词的妙便会韵味无穷或深思。
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悲凉的,矛盾、计谋、遗弃、忏悔、谅解……充斥着小人物们的生活图景。比如其《项链》,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卢瓦瑟尔太太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而老师却是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理解,她是关于女性对抗命运的故事。灰姑娘写的是青春,她因爱情跨越了阶级,而卢瓦瑟尔太太写的是衰老,失去了10年青春人生滑落。
这位老师给我后来人生深远的影响就是,遵从内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并有着一个不合时宜的精神世界。
所以,语文的教育并不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还包括德育和美育。不能高谈着爱的教育、暗行酷的教育,匮乏性的教育,遑论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