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创作灵感来自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余华,由此写出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所以我想余华应该是一位有趣的作家,懂得音乐的人,都不会很无聊。余华的写作特点经历过几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在早期的时候,余华的小说大多以血腥,黑暗,暴力,死亡来展现小说中的人和世界,这些人物和情节都刻画了现实生活。在后期,余华的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的温情的关注。
《活着》被评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也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太过于悲剧,书还未看完,我就过于着迷而感到心情悲痛和惋惜。一切都像是一个巨大的诅咒,都是凄惨的命运。福贵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不在世了,故事的结尾只有福贵自己与一头同名的牛渡过残年,往后的日子可该怎么办呐!一本厚厚的书,《活着》到结尾能记住的就是“活着”,而福贵经历了这荒谬的宿命,最终只留下他独自一人“活着”他的一生贯穿着死亡。在读这部小说是曾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的手法上有多华丽,作者就是用朴实,平淡的语言,写出不平淡的情感,将自己带入其中,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所以我看到有这样一句话“活着,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难道真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余华在自序中说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地意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漫长的,同时也是艰辛的,但是活着就是好的,或者需要很大的勇气,所有的艰辛,我们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因为世界上的另一端有更多人连生活的勇气都没有,他们被生活打击的站都站不起来,相比下我们是很幸运的。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着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读完这本说,内心的恐惧与苍凉各占一半,恐惧的是你看着家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去,你并不知道翻到哪一页哪个人又因为哪件事情离去;苍凉的是,富贵的这些故事都是很真实的社会现实,这不是偶像剧一样,虽然过程很艰辛曲折,但是结局总是团圆美满的。而《活着》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奋斗了一生,最后他只剩下孤独了。从故事的开头,他对着牛喊:“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不行啊,起初看以为他只是哄牛随意取得绰号,读到后面才知道全是富贵家人的名字,我不禁泪目了,这么多年了,富贵一直记挂着他的家人啊!
也许我们都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我们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可是他们,光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谁都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所以大家请务必好好的活着。就像余华在书中所说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