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晓雨
《像少年啦飞驰》出版在2002年。
十七年后,我坐在电影院里观看《飞驰人生》,片尾曲唱起来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意识到那是韩寒的声音。老实说,《飞驰人生》比起之前韩寒导演的两部作品来说,更为连贯、流畅和类型化,当然这并不是在说电影的剧情设置和逻辑上毫无瑕疵。
今年春节档想看的电影很多。买票之前,朋友问我“先看哪部?”,我再三纠结之下选择了《飞驰人生》。
缘由是刚巧看了上映前韩寒发布的一篇文章。
正如他所言「《飞驰人生》中只有对手,没有反派。如果你不想索然无味的过完这一生,那反派就是那索然无味的一生。」
热爱是很高级的自尊。
某种程度上来说,韩寒是幸运的,辗转切换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尚能维系自身的一方小天地,比起早年出道时的锋芒毕露,我更喜欢这个如今在各大访谈里袒露出羞涩温柔的中年男子。这或许才是他本来的样子。并不觉得是妥协。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有代价的。
诗人和商人,都要在资本的洪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影从开拍到上映就是一场盛大的等待。怎么说呢,《飞驰人生》其实是在套着中年人的壳子,讲一个少年的故事。
韩寒从里面拿走了作家韩寒的一部分,又放进去赛车手韩寒的一部分。
主人公“五连冠车王”赛车手张驰在五年前被迫禁赛之后,生活一落千丈,和所有影视作品中注定要逆袭崛起的主角一样,他为了重返赛场作出种种努力又遭遇重重障碍,拿回参赛资格、拉投资,重新组装赛车轻装上阵,听起来挺励志的,对吗?
但仔细考究起来故事整体还是太单薄了些,放到后面来说。
先说说电影比较打动我的几个点。
有个设定挺有意思的。就是张驰住的地方,非常的魔幻现实风格,还记得叶经理去他家的时候说感觉那里像世外桃源,其实大家都知道,外滩附近的地段可谓寸土寸金。
通过影视化语言和场景搭建为观众呈现出来的家的效果,温馨,暖色调,都是很理想化的元素。
或许和韩寒本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虽然他出生在上海,但上个世纪的亭林镇俨然是一副乐天自得的和谐氛围,所以《飞驰人生》中张驰和养子张飞的生活状态清贫而有趣,喝啤酒、虚拟开车,站在天台上唱beyond这些桥段,才能支撑得住。
五年来,张驰每天都会在脑海里虚拟练习赛车,每天20遍,一共36500遍。巴音布鲁克全程的1462个弯道,每一个弯,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电影的后半段非常出彩。
正如乔希·维茨金在《学习之道》中说的:让我们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人之所以“能够对一件事情擅长”,是因为让擅长变成了日常。
巴音布鲁克拉力赛这段戏,实在是看得人热血沸腾。前面的松散、拖沓和密集人工笑点,都在最后这半个小时里,得到完满抚慰。
为了让普通观众感受到职业赛车的激烈和专业,剧组实景拍摄去到了新疆最美赛道巴音布鲁克草原,在4000多米海拔的山路悬崖上,耗时两个多月的大量的实拍、航拍,让赛车戏不再是国产片过往一笔带过或靠特效做出来的无聊桥段。
真的很燃。
不是那种轰隆隆的炸裂,而是看着一人一车,驰骋在天地之间,静默有力,生命中唯一的对手只剩时间。
热爱是一种选择。决赛前失去好兄弟导航员宇强的支持,只能选择摘下耳机独自驾驶的张驰,在那个时刻,是发着光的。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他决定一人上路比赛的那个画面时,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他会赢,未必能赢比赛,但一定可以赢自己。
极速前进,弯道漂移,加速发力,偶遇意外,然后在最后一刻车子飞出悬崖——影片结束,戛然而止。伴随着金色太阳的光环笼罩。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结局,壮烈而悲美,英雄死在战场上。
半生蓄力,一刻飞驰。
但韩寒还是给出了另外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延伸悬念,在彩蛋里,张驰和儿子坐在汽车里,依旧嚷嚷着要和同学的飞行员爸爸比赛。
鉴于早前儿子张飞就有幻想过《圣斗士星矢》的桥段伏笔,结尾处的投币、汽车长出翅膀,这样的情节似乎更像是给理想主义的一捧宽慰。
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也可以理解作,是平行时空里所做的不同抉择。
庄子言,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翛然自由而往,翛然自在而来而已。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亡而复之。
既然做不到对无常和方向的释然,「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未必不是凡人的好去处。
在看《飞驰人生》的时候,总是不自觉想到韩寒早期的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书中那个满身迷茫又肆无忌惮的年轻人,过得一塌糊涂,在经历了种种人情事故之后选择了写作、开一间车铺,这本书当年在社会舆论上引起不少骚动,但现在回头来看,一塌糊涂,不就是生而为人的本质吗。
重要的是,如何在一塌糊涂中,抹开那些蒙尘与油渍,过得清亮点。
“此片献给你所爱的一切”
多年后在《飞驰人生》的片尾处,我们找到了答案。
用韩寒自己的话说,这部电影里没有放太多的私心。导演的自我表达没有那么强了。
写作和拍电影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思维。
尽管从个人观感上我还是蛮喜欢《飞驰人生》的,但有些部分,觉得还是可以再好好打磨下的。
1、笑点的质量问题
虽然春节档喜剧元素会比较吻合其乐融融的文化氛围,但幽默不是抖机灵、讲段子,而是一种感染力。放在影视化作品中,节奏也很重要,前半段密集的笑点砸过来,却完全没有起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情效果。(科目二这个梗是可以的)
2、父子情感的浅尝辄止
其实剧中儿子“张飞”这个角色蛮重要的,如果发挥好了,可以在许多剧情转折上起到推动力,但目前看来,父子情带给观众的感觉是平淡的、割裂的,一个莫名其妙而来的孩子带给人的无限遐想,被松散的情节稀释到无感。
没能表达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3、逻辑不缜密理解,细节处可再深入
《飞驰人生》上映以来受到的争议还蛮大的,许多人觉得剧情的逻辑太过于漏洞百出,比如一个曾经名利双收的车王竟然会为了孩子户口去违规?拥有强技能的赛车手落魄了就要去卖炒饭?夜半偷车,决定权是看门大爷?借钱那段也是,前面各种波折,到了大哥那里就无厘头的轻松容易……嗯……略微有点牵强。
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某种程度上,是不宜深究的。何况,《飞驰人生》的整体风格还是不那么现实主义风格的,如果再给团队多一点的时间,可能会打磨的更顺溜。
优秀的电影,是把每个小人物单独拎出来,都是一段独立而饱满的人生。
《飞驰人生》中的大哥、教练、叶经理……其是都有被一笔带过的泪点,但还不够,那个瞬间还不够。
歪个楼,尹正真的是宝藏男孩啊。
人生和电影一样,都没有办法面面俱到。
一个电影,有遗憾才有看头。
用《飞驰人生》里的一段台词来说:你呢,是这辈子没故事,想拥有一段故事;我呢,是故事太多,想给故事一个结局。
一切的结局都是轮回。
电影中张驰的爸爸叫张扬,张驰的儿子叫张飞,这三个阶段多么像一个人的一生啊,少年鲜衣怒马肆意飞扬,中年张驰有度混沌开蒙,再往前走,其实就是回归了,就像夏日的喷泉,阳光下璀璨夺目到极致,水流四射,便开始往自身的源头坠落。
有记者问韩寒这些年来的转变,他说导演也好,写词也罢,他都不觉得是转型,不过顺便多做了些工作。
韩寒还是韩寒,但韩寒也只是韩寒的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