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例如,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噜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老师站在那里,不清楚学生是否已经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她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老师发现托尼并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准备作出解释。这时,她很注意她的方式。
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托尼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第一次请求他人给我们这样的反馈时,我们也许会有点不自然。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很少提出这种请求。在强调这样做的重要性时,我常听到人们表达保留意见。他们担心,有的人也许会说“难道我是聋子?”或者“不要在我这里卖弄你的沟通技巧”。为了避免这种反应,我们可以先解释我们的目的——我们是为了了解我们是否已经把意思说清楚了。然而,如果对方说“我已经明白了,我没有那么蠢!”那么,我们可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对他的尊重及我们的需要。
[I] 在日常沟通中,常常会出现,我们说A, 但是对方只听懂了A1, 或直接把A听成了B 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所表达的点和别人能抓住的点是否一样,决定了你的沟通效率。
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的是,在完整表达我要说的内容后,请求对方给一个反馈, 比如,“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我说的清楚吗?”但是如果生活中很少提这样的问题, 会觉得很不习惯,
怕这样问是多此一举,显得罗嗦。更担心别人会有反感或不友好的反应- 比如“难道我是聋子?”但是,如果我们恰当的表达清楚我们是认真的,担心别人没有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时,别人也会给出很真实的反馈,包括说“我还没那么笨,当然明白”这一类的感受和需要。总之, 请求反馈,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和低效沟通。
[A1] 工作中,我的上司就是个在对话中,特别习惯要求别人给她反馈的人。比如“你明白吗?”“听懂了吗?”“你知道了吗?”但是有很多时候,由于她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并没有控制的很好,的确会让人产生反感。让人想说,我又不是傻子+白眼。除此之外,沟通还是很高效的,很多细节都是一次性沟通清楚,没有太多来来回回的确认。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要统一个季度样品开发的adoption rate, 在开始收集数据之前她找我们所有人为统一这个表格的格式单独开了一次会议。问了N遍“你明白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沟通过程不是很舒服,但是效率是很明显的。通过站在被请求反馈的这个角度,却能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请求反馈时,态度和语气以及表达方式很重要。
[A2] 我在与人沟通时,就往往会忽略掉请求反馈这个环节。 我非常容易预设别人的想法。不喜欢重复问题和确认别人是否明白。
为了培养这个习惯,我准备制作一条“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的小手链,当作习惯养成的激发物,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提醒自己请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