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9日我购买了张宏杰著《曾国藩传》,30日收到这本书。
原计划,从2月1日开始跟随师父王霞般若二月份共读营,每天阅读复盘。终因自己的惰性没能跟上共读营的节奏,深感羞愧。
从2021年2月14日至2月22日(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一)我用九天时间,初阅了《曾国藩传》每遇到不认识的字,手机查拼音做标记,每遇到清朝官职,上百度查并标注,为的是以后再读方便理解。这本书要反复阅读,第一遍只有粗略印象。从今天开始按章节写感悟。
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阅读这一章我获得的新知:
1、曾国藩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于科目秀才之列。
2、曾国藩虚五岁,爷爷曾玉屏命爸爸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难懂经书。才九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刚刚十四岁,爷爷就让父亲曾麟书带着他到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填写了三代履历表,办好了保结手续,开始了科场生涯。
3、1832年,曾子城,22虚岁,第六次考试,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
4、当主考官让他“发充佾生”,当他遇到生平第一次大挫折后,他坐下来,反思找失败的原因。他为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他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发奋努力,重新做人。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5、1833年,他终于考取“秀才”,第二年“联捷”“举人”,取中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1838年终于高中了进士。这一年他二十八虚岁。在考试后正式改了名字,更名国藩。寄以“国之藩篱”之意。
6、中了进士之后,参加了“朝考”,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7、漫长的九年秀才考试生涯,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
8、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培养起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9、曾国藩发现了笨功夫的三个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10、曾国藩人生哲学“尚拙”。做人讲究“拙诚”。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这种“重剑无锋”的方式,表面上筒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学习第一章感悟
1、科举考试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如果是我,考一次不行,可能考第二次,可能考第三次,第三次考不上,就会放弃了。
2、曾国藩在同时代大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李鸿章说他“总是儒缓”。但在同时代这些人当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恰恰是他的“尚拙”。
3、七次科举之痛,曾国藩没有选择放弃,而且越挫越奋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