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是一部由郭浩、李健明编著的色彩学著作。该书发掘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色彩美学,是一次对古代汉语颜色词和其中蕴含的美学、艺术的梳理。该书以四季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内容集合了384种中国传统色,把24节气72物候与96件手绘故宫文物关联在一起,再配上精美的手绘图,物候轮替,色彩转换,重寻古人对色彩的精微感受,延续千年的东方色彩之美。
读此书能品到色彩之美、文物之美、诗词之美。古人真是太会起名了,书中代表每一个颜色的名词都不是凭空而来,它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而意象却是由色彩衍生开去的想象和意识加工,不同的色彩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它们融情融景于一色,见一色,则知春夏秋冬,绘一色,便是风花雪夜,色彩的名字充满了诗情画意,万物色彩的流转,呈现了古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也沉淀着古人独特的审美。
作者在每一个色彩的词条之下,配上与这个色彩有关的一些诗文,供读者品诗赏色。“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色如白霜铺地,因而有了“霜地”一色。“苍葭”是初生芦苇之绿,刘禹锡写道“夕曛转赤岸,浮霭起苍葭”。 “藕丝秋半”,温庭筠在《归国谣》咏道“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藕丝染秋色,一种只可意会的美。
中国传统色之丰富若此,每个中国传统的色彩都有它的故事,如南唐的天水碧、明代的海天霞、越窑的千山翠、清代的紫花布。那么这本色彩之书正是带着我们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
在古人眼中看到:春青,夏赤,秋金,冬墨,四季流转,色彩的起承转合也在千变万化。
读此书,从而更能读懂生活中四季之色。
草木萌动是什么色彩?起色“欧碧”,为洛阳牡丹花色,陆游《天彭牡丹谱》载“碧花止一品,名曰欧碧。其花浅蓝碧,而开最晚”。承色“春辰”,呼应春天的辰星之色,浩荡宇宙中给了春天的暗示,一点希望,一点微芒。转色“碧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合色“青青”,一青再青,缘于纯正,绿到不杂不假。
夏至是什么色彩?起色 “ 赩炽”,赤红如火,光亮艳炽。承色是“石榴裙”,色挟石榴之红,裙带美人之姿,那是唐朝服饰流行的颜色。夏至之合色是“大繎”, 繎者,红色之尤深,言若火之然也。大繎,其色大开大放,如火如荼。
白露有色彩吗?起于“凝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黄,肤如凝脂”。转而“黄润”,汉晋蜀中特产的未经漂白的细麻布,其色微黄,故名黄润。合乎“缣缃”,书写用的细绢,缯白而称素书,缣黄称为缣缃,色彩有了书卷之气。
小雪的二候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意象之后是何色?起色为“月白”,赵孟頫《新秋》咏道“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承之“星郎”,转而“晴山”,云雾散而晴山蓝,合乎“品月”,较月白而言更深更蓝。
行走在傍晚的乡间小道,夕阳的光透过交织在一起的烟雾,形成了一种紫蒙蒙的色彩,古人用了一个诗意的词来形容为“暮山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绘太阳落山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雨山水,绘成水墨画,淡浓之间,诠释了“五彩斑斓的黑”。我们会把这些颜色统称为黑、深灰、浅灰、灰白,这也太普通了,称之为浅云、月魄、不皂、雷雨垂、石涅.....,那是怎样的一番飘渺迷离意境。
花开之时,是用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来形容?还是述说它的色彩,桃夭、杨妃、长春、苏梅、樱花、丁香、莲红……
大美中国色,有世间万物的丰富细腻,有千年传统的意趣情怀,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择一段时光,读一本好书,行一段色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