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之后,本村一位退休老教师就在我的邻地育下了绿油油、翠生生的红薯秧子。谁见谁惊奇。细问详端,方知是他在自家炕头上用大盆育下的红薯,因而早早即可采秧了。
又问红薯冬贮妙方。告曰:住在城里的孩子将冬天没吃完的红薯又带了回来。啊,城里居室温度高,红薯可安全越冬。
而小时候窖藏红薯炕育秧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时候是如何冬贮红薯的,又是如何育秧的呢?隐隐记忆中,霜降之前收完红薯,进行分类,大个的磨浆淋芡,小个儿的晒干晒片,不大不小的冬贮煮饭。
那时候,家家都有一盘连锅大炕,边做饭边烧热了大炕,温暖一冬。自家的红薯就装进袋子里,放到炕洞里或堆在炕头上,安安全全过寒冬,一直相伴到春天。饭锅里、灶膛里时不时地见到红薯,吃得满口香,撑圆小肚皮。
那时候,各个生产队的红薯也都进行窖藏。各队都挖有自己的红薯窖,为了保证第二年春天育秧子,严格地说,第二年秋季红薯能不能丰产,也全靠这个窖了。
红薯窖多选在沙性干燥较避风的坡根处,曾记得一队二队的窖挖在腰坪的西凹里,俺三队的窖挖在沙坡的半岭一个较平整又避风又见阳光的坡根处。
这种窖直下挖三米,再向左或向右挖两米通道,之后再挖一个两间房子大小的开阔地。全队里的上千斤的红薯就贮在这个大窖里。听大人讲,俺队这个窖是全队人轮流挖了七天才挖成。
窖里的土是全队年轻小伙子们齐心协力一筐筐从三米深的地下用绳子系出来的。每天队里馏一大锅红薯是对他们的奖赏。
每年的霜降前将红薯入窖,第二年春天过罢惊蛰就要出窖。入窖前,有经验的老人先到窖里,把窖内地面上及四壁的土都要清刮一遍,小心翼翼地铲到筐内,再让年轻小伙子用大绳系出洞外,扔到远处。这是怕有病菌感染而烂窖。清完之后,再晾窖一两天,让新鲜空气对流一下。
这样,才将冬贮的红薯入窖。待所有的红薯背到窖边,让温暖的阳光晒半天。临近中午,借午间的温暖之时迅速下窖。窖里窖外,各选几个年轻好劳力,再各配一个细心有经验的老人把关。
入窖时,将篓子里的红薯一一拾到篮子里,对每一个红薯都要仔细把关,不能有磕碰,不能有刮破皮的。用大绳系到窖里,窖裡的把关人也得一一复查,轻拿轻放,摆放到窖里。那极为认真的样子就像捡拾鸡蛋。
入窖完毕,在进窖的通道处堆起一尺高的土堆,以防雪水或雨水流进窖里,侵害红薯。待窖内的每个人爬上窖来,再扔进一些枣树枝子,用来防范孩子们进窖糟害。最后将窖口盖严封死,直到第二年开窖时。
我第一次下红薯窖是在十岁那年。那是春天开窖时,三叔进窖向外取红薯,征得队长的同意,我才有缘进窖。三叔在前边打著马灯,我随其后,在他的指点下,脚踩著两壁上特意挖好的脚窑儿,进了窖里。一进到底,可怎麽看不到红薯呢?
邻居冯大伯哈哈大笑,头前带路,钻过一个洞,眼前豁然开朗。冯大伯告诉我,这红薯可不是一般的娇气,见不得一点冷,可也见不得太热。风从窖口吹进来,直扑窖底。咱偏偏在窖底不放红薯,而在偏半处重新开窖,这样就保持恒温,让红薯安全过冬。啊,一个平平常常的红薯窖还有这麽大的学问呀!
红薯出了窖,就要动手育秧了。各队自选避风向阳处建起三五个火炕进行育秧。盘火炕也得有经验的老人来掌控,关键是留火道,能让炕上每个地方都受热才行。火道完成后,在上边一一铺上石板。
火炕的后沿要比前沿高出二尺左右,左右两沿要随机垒出坡度来,这样前沿与后沿上要搭上长木竿,竿上再罩上塑胶布,塑胶布上再加盖草帘子。其实就好像现在的温室大棚。
营养土多选用干淨的沙性土壤再配进老羊粪。选一个温暖的中午,将沙土与羊粪掺和在一起,再加入水。直到能攥土成团,扔到地上即散开为佳。
将这些营养土均匀地铺在火炕上,将红薯斜插营养土中,一一排开。之后,再撒上一层土,把红薯苫严,不可太厚。最后加盖塑胶布,并将塑胶布四边用稀泥封好,同时留好几个风口,以方便控制火炕的适意温度。
父亲是队里的农技员,负责育秧的技术工作。育秧这活儿很得用心又特缠手,关键是炕上温度控制。早晚得烧火,得放下草帘子,保持夜里温度能升起来。
白天得收起草帘子,得打开风口,让炕上的温度降下来。父亲手持温度计,一天不知要测多少回,常常顾不上吃饭,特别是半夜还得去量几次。有时白天忙不过来,我放学后还得帮测温度,抱柴草。
育秧到了后期更得操心,稍不留意,就会烫秧,导致秧苗停滞生长。常见父亲越是中午越是忙,给火炕放风,给秧苗喷水。常常有各队的育秧员来到父亲负责的火炕前啧啧称赞,讨教育秧的关键技术节点。父亲毫不保留,细心耐心地指导。
直到过罢谷雨,可以拔秧下地了,才可以松口气。一直忙活到立夏,所有的秧苗全部拔完了,才收拾起木竿和塑胶布,留作下年来用。全队的育秧活儿才算完毕。
如今人们也不再育那么多的红薯了,育个百把十棵吃个新鲜。更有一些年轻人,才不愿费那劲儿,直接到秋天购买一袋完事。但怎么说,也难以品味到当年育红薯,刨红薯,淋芡粉那浓浓的生活情趣了!而我总是忘不掉当年那真真的情意!
(本文摘自《西子湾副刊》 作者冯兵绪 公众号:damei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