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瑶瑶 李士金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欧阳修诗受到韩愈影响,作诗受到前人影响是很自然的。接着袁编用“然而”转折,说“欧诗并不对古人亦步亦趋”,这个“古人”用在这里,使得文意发生混乱,因为欧公受到前人影响不止韩愈一人,袁编既然重点讨论韩愈影响,理应切实就韩愈影响而论,却突然说欧阳修诗歌不对“古人”亦步亦趋。欧阳修诗歌议论、叙事、抒情也有未能“融为一体”的,韩愈诗歌中的议论也有“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袁编概括的“韩诗畅尽之致”“枯躁艰涩之失”并不准确。袁编所举诗歌能够证明“欧诗中的议论”“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吗?袁编云“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此句话也有文字游戏色彩。“主要不是”是何意?是不是“次要是”呢?按照后文“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袁编实际上的意思是:“欧诗的散文手法” “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这样的观点可信吗?再如袁编云:“欧诗的成就不如欧文,但两者的风格倾向是一致的,这种诗风显然是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2] 上文先云欧诗成就不如欧文,说“两者的风格倾向”“一致”,后面突然说“这种诗风”,与前文缺乏逻辑关联。读者要寻找更前面的文字,才能发现“这种诗风”,前文云欧诗“形成了流丽婉转的风格”,按照袁编的说法,“这种诗风显然是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袁编在注释中承认“欧阳修对西昆诗风并不一概否定”, [3]那么,欧阳修“流丽婉转的风格”矫正了什么样的“西昆体诗风”呢?
张先耋耄之年迎娶娇妻: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读古人文章,观古人生活,长人智慧。阅读著作,在名著的海洋里游泳,穿越时空,饱览古今。浅谈每一篇作品,探讨每一位作家,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升技能。本门课程让我收获颇多,感触很深。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知识。自古文人感情多“繁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陆游也曾有一段与表妹唐婉的爱情往事。两人相爱无果,却在各自成家后相遇,唐婉丈夫“慷慨”让妻与之相交谈。陆唐二人既已分道,为何又相谈?作为丈夫,让妻与前任相会,实难解也。张先耋耄之年迎娶桃李娇妻。苏轼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然而我们的东坡居士也不落伍,寻觅了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六岁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用现在的婚姻观念去审视居士所娶之妻的关系,大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东坡居士往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痴情形象在我脑海中有所改观。但也许文人就需要丰富的感情生活,才能呵护他柔情的笔尖,描摹出生活的景象吧!《岳阳楼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所做的名篇。对于被贬的原因,大多数资料显示,欧阳修被贬和“庆历新政”有关。其实,多数资料处于“为尊者讳”,并没有提及当时欧阳修被贬的直接原因:“盗甥案”。欧阳公与自己的外甥有染导致自己被贬滁州和被政敌打击。但是在欧阳公晚年时,他在研读时,妻子取乐于他,是怕被先生骂,才如此研读文章?他说了一句“不怕先生骂,只怕后生笑”。古人皆懂此理,今人却没悟透。但是对于林逋,“梅妻鹤子,居杭州孤山,植梅养鹤,清高自适,不乏让人别有一番风味。古时,明君不仅要守卫国土更要开拓疆土,因此战争频繁,为何战争却选在秋天?同学讲解范仲淹《渔家傲》时,解此惑也。秋收时节,粮草充足,可补作战时的军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文天祥,他的“文山精神”崇高无比,而在老师的一一讲述下,用例子的论证下,方明白,文山精神的部分精神是经不住考验的,正如老师的例子:任何精神都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宋时,除了“三苏”,还有“二晏”。“二晏”分别指大晏:晏殊、小晏:晏几道。二者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晏几道的词风既有晏殊的清丽婉曲、语多浑成。又比晏殊词沉挚、悲凉。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中也可看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小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杨万里,同学用三个字,清、雅、静,来概括,给我们带来了丝丝清凉与宁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否会让你联想到秦观《鹊桥仙》,你是否记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心有所属,有何俱也?自古佳人才子命多舛,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我脑海里是一个感情经历坎坷,生活多磨难的女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用词也道不完心中的忧愁。但同时李清照也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不知大家还记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词作,犹如一个拥有壮志的七尺男儿。词作作于丈夫赵明诚弃城逃亡之际,不得不说字字刺痛赵明诚。除此,夫妻常赌书,一较才能的高下,“赌书泼茶”由此而来。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由此来看,李清照确实强势。令人更加意外不仅次而已,她还是一个喜酒之人,在她词作也有体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等。元杂剧结构上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四大家分别指:郑关祖、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分为两派,即本色派、文采派。《窦娥冤》讲述一位善良姑娘的遭遇。“三桩誓愿”一一实现引出浪漫写作手法,加上对窦娥反抗精神的分析,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窦娥冤》的冤。三桩誓愿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典故。(1)血溅白练化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2)六月飞雪化用“飞霜六月因邹衍”(3)亢旱三年化用“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的一句话令我陷入深思,“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马嵬坡下,明皇无奈,贵妃魂去。杨贵妃认一个年龄比自己大的安禄山做干儿子,却与安禄山有染,不免让我想到如今娱乐圈的认干女儿,认干爹。《墙头马上》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爱情故事,对李千金这个形象油然起敬。我为你抛家弃名节,与你相知相伴七年,为你孕育子女,却抵不过你父亲的一句令下,一纸休书赠与我。为爱舍弃一切,敢于抛除旧观念,为爱私奔,不求名分。裴少俊再次请求回到裴府时,李千金的一身傲骨,即使爱你念你,但凡有辱我志,必不应,人活一身傲骨。但母爱在呼唤她,她的子女需要她,母爱让她再次回归。《西厢记》此书还在《红楼梦》中有出现。不知你还记得否?宝黛二人,桃花漫天,清风徐徐,二人共捧、共阅之书《会真记》,正是《西厢记》也。宝玉对黛玉所说的“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便是引用了张生初见崔莺莺,被小姐美貌所打动时的内心独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聘则为妻奔为妾”,在《倩女离魂》中倩女在王文举赶考时追去,王文举很是生气,正是因为此道理。实则,在古代,妻妾的地位天壤之别,看看《红楼梦》中赵姨娘与王夫人的待遇。记得一次,宝玉魔怔,赵姨娘多说一句,被贾母当众一耳光,被贾政喝出去。试问如果是王夫人,贾母会当众给王夫人一耳光吗?再试想如果赵姨娘没有子女,在贾府又会面临的情景。文人之间有这理不清的关系,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与王安石交好,想他引荐人才秦观。苏轼又是欧阳修的学生,还向欧阳修引荐王安石。王安石与曾巩是亲戚关系。曾经,苏轼,苏辙,曾巩三人同参加一场考试,欧阳修为主考官,闹出一个大乌龙,苏轼丢掉第一,屈居第二。据说,在欧阳修评试卷时,评到一篇文章时,风格极像自己学生曾巩,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有私心,就把此文章作为第二名,结果出乎意料,此文乃苏轼所作。这学期课堂内容丰富无比,我说的只是点滴吧。技能。老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主张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上课时看似轻松,其实并不然。老师在每一位同学上台讲课后及时进行点评,补充知识,对同学只是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带动同学们认真听同学讲课,抒发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博客,记录当堂课的所思所想。对于将来要站在讲台的我,很感谢老师这样的教学,台下有多厉害,在台上不一定有多厉害,只有经过反复的演练,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本门课程,我上台两次。一次是全班同学都要进行上台讲课,一次老师采取自愿原则。两次我都参与了。感谢老师在我第一次讲课完毕之后的点评1:表达不清晰,2:我所讲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应该有具体细节深刻思考。课下我也自己总结了一下1:知识储备不够,不能让我在台上收放自如,2:过度紧张,声音不够响亮,3:在台上思维混乱,讲解没有逻辑性。由于自己内向,太容易紧张,所以在第二次大胆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克服紧张。第二次讲解完,自己感觉讲解有所改进,但是知识储备量仍然不够,紧张的感觉有所缓解。此时缺点暴露出来让我感到庆幸,让我有改正的机会。在本门课之前,古代文学给我的感觉是高不可攀,那些大家都是可畏可敬,不敢去触碰了解。他们是神圣的,是遥不可及的,他们创作的作品是不可触及的。其次,古代文学还是枯燥的,是要深究字形字义的。但是,在本门课程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古代大家也是人,有自己的生活,有七情六欲。本门课程,老师以一个组织的形式,让我们从完成任务学习开始转变为兴趣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不再畏惧,反而更加感兴趣了。学习就在兴趣二字。最后,请允许我向老师表示忠诚的感谢:谢谢您!(张瑶瑶)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鄙弃个人升官发财的急功近利的知识分子“理想”,然而事实上,许多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正是寒窗苦读后的醉生梦死。《枕中记》所写之卢生,一少年“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同得了神仙术道士吕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不谐,困如是也!’”对物质享爱的不满足,恰好是正常的人性的流露,但物质的享受应靠科学的进步和勤苦的劳作,卢生却以为“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理想,而这个所谓“理想”,对整个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灾难,因为这种“理想”已不是个体的神话,而是浸透整个民族心理的实在客体,这种人生的价值在观念上已经被哲学化、艺术化、道德化了,结果当然也就不堪设想。追求物质享受的愿望是好的,却走错了路。这绝不是有唐一代的知识分子走错了路,而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大都走错了路。因为对科学的追求不是读书人的方向;为真理而奋斗不是士人的献身精神。就整个的士大夫体系而言,读书不过是为了做官,做官为了物质和精神享受,殊不知物质享受要靠创造得来,坐吃山空,必然没落,必然引起争夺和欺诈、残杀。中国知识分子同平民百姓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总有尖锐的矛盾,只是有时候潜抑着而已。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尊敬”只是因为他读了书,能做官,便有了权,不得不表示一点表面上的敬意,极少有内心的尊敬,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4]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45-46页。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53页。
[4]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