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一节课“发现物体的特征”,课前为了让孩子们便于记录物体的特征,提前让孩子们在家里面把活动手册后面物体特征 “气味、形状、厚薄、粗糙程度、是否透明、是否流动、是否可见”裁剪下来贴在了活动手册的相应位置,同时也让孩子们把“较厚、较重、有气味、有颜色、粗糙”也给裁剪下来贴上了双面胶,这样节约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
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本节课我设置一个猜谜语的环节来引入本节课的讲解,学生能够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特征,来确定物体是什么。接下来让孩子们描述教室里面的一个物体,这时教师要重点的关注学生的描述是否合理,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孩子们意识到物体的功能(物体能做什么),不是物体的特征,不要混淆,如果孩子们的描述全是物体的特征,教师可以描述一个物体的功能来介绍它,反问“老师的描述和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和其它物体比一比这个环节,老师要规范学生的表述,我通过什么观察方法,观察的是哪两个物体,他们在物体特征的哪些方面不一样,不同在何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强调比较不同时一定要选择同一特征,例如:观察比较乒乓球和小木块时,应该同时比较乒乓球和小木块在同一物体特征方面的不同,不应该在观察乒乓球颜色的时候,去观察小木块的形状。
为了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认识,后面设置了“设置了盲盒游戏”,让一个学生来摸盲盒里面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其他孩子来猜一猜。在这个游戏环节中可以发现,当描述“这个物体是正方形的”,孩子们有些说是小木块,有些孩子说是泡沫块,当加上对物体软硬程度的观察描述“这个物体摸起来软软的”,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会异口同声的说“是泡沫块”。所以,当我们从多个方面去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这个物体才能是我们猜测的更加准确。
学生在记录小木块的特征时,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因为孩子们容易贴错。在观察小木块的时候要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先写日期,再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