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喜欢财务,明天喜欢手帐,后天喜欢插花,总是心血来潮做一些事情,书买了,本买了,资料找了,各种网站大神专家都找了,下一秒我就可能去听陈奕迅了.......
不断变换,连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渐渐会把这些都写下来,发现各个方面都要涵盖了,可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书评不会写,手帐不会写,英语也不好,团团糟?_?
想把这些东西全都扔掉,再也不想见,下一秒又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找回来,搞不懂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要不然就去玩玩抖Y,快S各种软件,然而内心却对这些提不起兴趣,可以偶尔看看,但是不想把更多的时候花在那上面,不是排斥,就是内心最真实的追求还是喜欢文字。记得高中政治课本的一句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道德经》还是《黄帝内经》亦或者《山海经》,我都觉得是一本有趣的书,喜欢看,愿意看,但是又仅仅是看?不应该这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可是我看了一本又一本书,连一篇像样的书评都写不出来,越来越怀疑自己?
凡事贵在坚持,高中的时候喜欢看书,但是并不是每天都看,可能就是偶尔读一本,后来意识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愈”,逼着自己每月每周每天都要看,开卷有益。实在看不下去就找几本言情小说看,像糖果一样,然后在看文学呀历史科学等等...
我时常想,别人读书把它转化为了谋生的手短,那我呢?仅仅以看为目的,让那些文字渗透到我的身体我的血液里面,陪着我读过每一天么?不,我也想把它分享出来!
坐在家里的阳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家都在忙碌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坚持,那自己呢?
普里奥.莱维在揭露纳粹集中营暴行的《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一书中曾披露过这样一种观点“越是受过高等教育,满腹诗歌艺术的人,在集中营中越是最先疯掉”因为他们对自己作为“人”的标准底线,要比其他人高得多。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思考,独立的思考。思考世间万物,思考人情冷暖,思考有的没的。
生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
因为有更好的值得去追求。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头看看其实已经坚持了很久。
纸质书让读书更有真实感,但是常年在外流浪漂泊,习惯在手机上看书,也收获很多。建立了自己的三观,有追求有想法,也敢去实践。
看书写字是我最最爱的,仓颉造字,我始终相信文字是有灵魂和感情的,他并不陌生也不枯燥,用心去感受“你读过的书,等时间长了,细枝末节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你的气质”。
曾在刷微博的时候看见这样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决定格局和思维方式的不是阶层,而是选择的知识。美人在骨,不在皮。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长期相处下来看的却是内在的心灵,俗话说得好:“日久见人心”
本来是一篇内心的独白,想要抱怨自己什么都不会写,一事无成,写着写着发现,与其抱怨给别人听,不如自己写下来反省,反省反省就仿佛拨云见日。
不会写不要急,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好像有一个叫“一万小时的理论”
一天写一篇文章,抒情的散文的随意发挥的,不限题材,想写就写,写着写着自然就写出自己想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