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谈论亚里士多德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初中物理。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但是让我记住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物理课上。
那时候学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实验,同时抛下一大一小两个铁球,结果同时落地,由此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研究过自由落体, 不过当时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的重量决定的,这一错误一直延续了近两千年。
当时我就觉得这也不能怪亚里士多德,就算是现在,你左手拿一张纸,右手拿一本字典,同时将这两样东西抛下,肯定也是字典先落地,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真空啊,阻力为0这样的条件,所以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当时人们多是以观察的方法来总结规律,怎么能要求他们不犯错呢?
但是到我看到了伽利略在他的书中写下的一下这段话,我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伽利略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假设有两块石头,大的重量为8,小的重量为4,则大的石头下落速度为8.,小的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两块石头被绑在一起时,总体的下落速度会被小的石头拖慢,所以整体的下落速度会介于4-8之间。但是,当两块石头被绑在一起后,整体的重量为12,则下落速度也就大于8,这是自相矛盾的。
科学家啊,不是那么容易啊!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17岁开始跟柏拉图学习,在柏拉图学院一待就是20年,可以说柏拉图对他的哲学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并不应该盲目崇拜权威,在他的思考下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中很多内容都反驳了他的老师柏拉图。
形式即为事物的特征
柏拉图认为每种事物都存在一个“完美的理型”或“形式”,这个理型或形式先于我们感官上看到的事物而存在,也比具体的事物更真实。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每种事物的理型是我们看到事物后所形成的抽象概念,这个理型本身是不存在的,它是具体事物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结果。比如一位雕刻家可以用花岗岩雕刻一匹马,这是因为雕刻家了解马的形式,并且花岗岩具有被雕刻成一匹马的潜能。
同样地,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实现或达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比如鸡蛋有变成一只鸡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一只蛋最后都会变成一只鸡,有些会变成煎蛋、炒蛋,这些蛋就没有实现变成鸡的潜能。但是鸡蛋只有可能变成鸡,没有变成鹅的潜能。所以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仅说明这件事物的潜能,也代表了它的极限。
感官更可靠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是用理性来思考的事物,我们的感官是不可靠的,我们看到的的一切事物只是理型世界的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通过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人天生就有理性,理性是人最大的特征,但是在感官体验到各种事物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这也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正好相反。
对待女性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另一个与老师柏拉图完全不同的观点体现在对女性的看法上。柏拉图认为男女应该是绝对平等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没有突破时代的局限,认为女性是不完整的、被动的。在两性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男性是播种者,女性是土壤,只是被动的接受并孕育种子。亚里士多德这种错误的两性观念,对后世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整个中世纪都受到他这种男女不平等的观点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消除。
因果律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因: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形式因:事物的特征。
动力因:形成某件事物所需要发生的作用。
目的因:每一件事物存在的目的。
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目的因,也就是“为什么”。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需要饮水;植物之所以生长,是为了供人类食用。(植物说:“我独立于人类而存在,我生长的枝繁叶茂,干你们人类什么事?”)
亚里士多德可能是个强迫症患者
我们的生活中会有一些人很喜欢把各种物品分类摆放,整理的很整齐,稍稍有一点凌乱就会让他们抓狂,这类人自称有强迫症。
我想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强迫症患者,他很喜欢给事物分类。他试图将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根据各自的形式,分成不同的类目和次类目。比如一只狗,它首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动物,然后是哺乳类动物,按照这个逻辑一直分类到最细致。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在分类时必须对不同类别进行区分,但是区分的标准是很难界定的。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创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其中最著名的是演绎法推理,也就是用三段论的论证形式来证明一个命题。
比如说,第一前提:所有的水果都可以食用。
第二前提:苹果是水果。
则可以得出结论:苹果可以食用。
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是建立在名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的,也就是数学上所谓的“集”。
不过后世的研究证明,逻辑学的三段论只是用于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对与以发现新事物为目标的实验科学是毫无用处的。
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一个理性灵魂组成的。人只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和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将快乐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就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得到幸福与满足。(幸福得来不易啊!)
亚里士多德提倡无论哪个方面都要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在人际关系上,提倡“黄金中庸”。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鲁莽,而要勇敢;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声称,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真正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一是君主制,但是这种制度下统治者不能谋求私利;一种是贵族政治,但是要避免沦为寡头政治;第三种是民主政治,但是也要避免沦为暴民政治。综合各种制度的利弊,他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上实行民主制,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利益高于公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来说就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由此可见他的研究领域之广泛。他的研究涉及了哲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美学等等,据说他写下了170多本书,其中只有40几本保存了下来。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在看来仍有借鉴意义,但是他的一些极端的观念也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他赞同奴隶制,对待女性的看法,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其中很可笑的一点是,他说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要勇于质疑权威,然而将近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把他当做权威,盲目推崇。
亚里士多德42岁时,担任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对其影响很深。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各地,使得埃及、希腊与东方文明相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在此后的三百年,“希腊文化” 占主导地位,直到公元前50年左右,罗马在军事与政治上占了上风。
PS. 终于结束了“希腊三贤”,下一篇文章会简单介绍希腊文化中各学派的一些哲学观点,距离进入文艺复兴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