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人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的经历,羡慕之余又有些疑惑:是什么能够使他们这样?
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就真的像徳韦克所说的,“你选择的观念将远远地影响你的生活方式”。想起之前努力好久但又深陷自卑的经历,我想,我与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是这种成长式思维吧。
在这里给自己立一个Flag: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僵固式思维”。
最近和高中同学聊天。
回忆起高中时,她说那时她经常在月考期末考中悲喜交替。
考差了,很挫败;考好了,欣喜的同时又害怕下次考试的到来。
特别是面对家里“审讯”,渐渐地厌恶考试。
尽管上了大学,考试没有那么多了,但依旧如履薄冰地盯着绩点和综测过日子。
我们不是害怕考试,而是考试过后带来的分数、排名以及周遭人的评价。
为什么呢?是我们天生就喜欢外部评价吗?
不是的。
《看见成长的自己》的作者卡罗尔·徳韦克说:
“你选择的观念将远远地影响你的生活方式。它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以及你能否得到自己珍视的东西。”
对,观念,也就是徳韦克重点提到的“思维”。
这个“思维”跟考试有啥关系?
记得初一的时候,一次月考结束后班主任拿着排名表,黑着脸讲了大半个鸡汤,最后冒出一句:
“连月考都考不好,你看看人家成绩好的,这才是成功”
后来,就像电视剧上的剧情一样,后进生约谈,家长会重点点名…
“你看xxx,人家这回考的多好,人家平时是不怎么样,但人家能力好呀…”
你看,我成绩差,排名落后,能力不行…
我特么就是一个loser啊
我还有救吗?
有,努力学习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么?
也就是徳韦克所说的僵固式思维模式,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人们需要不断去证明。
在此思维模式下,挫折意味这失败。例如,考试考砸、比赛失利、被公司炒鱿鱼、被人拒绝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或是没有才能。
如果我成绩差,我就不聪明
我不该试着学更难的东西,因为别人会因为我的成绩认为我是失败的。
我最好放弃考试,否则他们会认为我不聪明。
…
看吧,我们是不是这样一步步变得不爱考试的?
“僵固式思维”怎么办?
僵固式思维模式更像是一个死循环,失败/成功—努力—证明自己—努力—证明自己…
陷入这种循环,有木有破解的方法呢?
作者告诉我们,将僵固式思维模式转化为--成长式思维模式。
试想,当我们听到“xxx成绩多好”“xxx能力很好”时,如果我们能够明白:
“在这次考试中,我们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我们自身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那在这种思维下的我们,会不会和之前的我们表现不一样?
在成长式思维模式里,没有成长才是失败,也就是说,失败仅仅意味着你没有充分体现你自身的价值或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就是努力—进步—努力—进步…
思维模式很难被“看见”,一旦深深地扎根,很难拔除。转化思维模式,可能看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但我想,即使转化不了,也试着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受旁人所累。
因为这,才是转化思维模式的最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