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定位》读书笔记一,本书作者艾·里斯和杰克·特劳斯。文中引用部分为书中原文摘取,括弧内容为我个人注解。
人类现代史上,共发生了三次生产力革命。
第一次是在1880年,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美国运用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大幅度地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抢夺人力资源。
第二次是在1943年,知识社会来临,由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抢夺知识资源;
第三次是在1969年,由杰克·特劳特发明的“定位”理论,帮助组织在众多竞争者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抢夺心智资源。
01
为何要定位?
“选择的暴力”:
媒体爆炸:为了传播而发明了太多的媒体;
产品爆炸:不断有产品为满足需求而被生产;
广告爆炸:广告效果降低,反而使广告应用增加。
过去,各领域下的产品种类并不多,用户只要按需便可购买;之后,同类下的竞品多了起来,广告提供的是产品的全面信息和特点,让用户从对比中找到更想要的那一款;再后来,随着产品的总量远远超出用户的认知范围,传播方无论提供怎样的信息用户都无暇顾及。
人们不堪传播信息的重负,陷入了“选择的暴力”之中。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人的心智会主动建立起一种简化信息的防御机制。这意味着,传播信息越丰富,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就越少。
于是,如何在剧烈的竞争中,抢占人们稀缺的心智资源,成为了传播的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是定位。
(信息爆炸不止带来了“选择的暴力”,还带来了“知识的焦虑”。不知从何时起,我收藏了一堆的有用链接,订阅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公众号,报名了一个又一个的课程,真正能够抽出时间去听的,却没有几个。资源越多,吸收地越少。
个人面对自身的成长尚且迷茫不知所措,那么对于外部物品的挑选,就更无精力去仔细对比优劣了。这个时候,商家给用户提出建议,树立特定的品牌认知,这就仿佛是在用户的手里放了一个导航仪,在用户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02
什么是定位?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向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一般人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们说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但一般人不能容忍别人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改变心智是广告的灾难。
广告的应用增多,投资在广告上的金钱也增多,但是广告所带来的收益却没有明显的增长。于是,部分广告主们开始重视“定位”这一营销理念,简化信息,从宣扬产品卖点,变为匹配用户心中对产品的认知,从争夺广告投放渠道的战场,转为争夺用户心智的战场。
“定位”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中与众不同。
(以前以为的与众不同,是卖力地展现自己的优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才发现,与其滔滔不绝地描述自己,不如在先了解对方的需求,针对这个需求提供自己所能契合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除了基本信息的介绍,最好是找到一个初识者也感兴趣的信息点,在此基础上做交流;在投放简历的时候,针对职位的工作内容,补充有关的工作技能;在制作自己作品的时候,围绕一个特定的领域,持续输出。就像阳光在放大镜的作用下,通过聚焦,产生了巨大的热量。)
03
如何定位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近代传播业的历程,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产品,形象和定位。
产品时代,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特点及顾客的利益上。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个好的产品,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的模仿产品,分不出谁是第一。
然后许多成功的公司发现,声誉与形象比产品特点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步入了形象时代,在难以分辨好坏的产品中,选择形象更好的企业。
产品能跟风,形象也能跟风,公司之间的形象争夺战越演越烈,最后幸存的,是占据用户心智的企业。
(成为第一,永远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方式。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做不成第一,难道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在这个方面当不成第一,就换一个方面。当年七喜在推出时一个很成功的广告,只有三个字:“非可乐”。当时可乐已经成为饮料的一个大品类占据了用户的心智,七喜便另辟蹊径,为自己在用户对饮料的定义中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
天猫双十一,京东618,罗辑思维跨年演讲,都在为各自的品牌创造独特的节日,占领了用户心中对这一节日的认知。)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体会不到商家之间的战争,也不会理解他们的用意。看到定位这一理论之后,内心对于各产品的定义逐渐浮现起来,说到凉茶,我会想到王老吉,说到运营干货,我会想到鸟哥笔记,说到PPT,我会想到秋叶,啊文,珞珈......原来他们早已默默地占领了我的心智。
而我现在最关心的是,说到什么,你会想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