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长短经》又称《长短要术》或《儒门经济长短经》,是一部智谋奇书。它主要讲述了帝王权谋和治国之道。一些人将它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其为"小《资治通鉴》",也有人称之为《反经》。这本书由唐代学者赵蕤编写。赵蕤是唐代杰出的纵横家,并且因为创作《长短经》而显名于世。《长短经》在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中备受推崇,被视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资料。《长短经》的详细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阅读。
时宜(上)
事情有看似相同但实质上却有所不同的,并不是事情本身发生了诡秘变化,而是时势起了变化。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从前,秦朝末年,陈涉在蕲县起兵,军队到陈县时,陈地的豪杰向陈涉建议说:“将军你披上坚固的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率领士兵讨伐无道的暴秦,重新恢复楚国社稷功德应该称王。”陈涉问陈余、张耳两人的意见,两人回答说:“将军你怒目圆睁胆大如斗,挺身而出不顾生命为天下人除残贼。现在刚到陈县就称王,这是向天下人表明你心底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紧率兵向西挺进,派人立六国后代为王,为自己树党。这样将军就能拥有整个天下而不用发愁了。假若您现在自称为王,恐怕天下诸侯会各自求自保而不会为你卖命了!”
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郦食其为刘邦谋划采用削弱楚国威力的计谋说:“从前商汤伐讨夏桀,将夏桀的后代封在杞国;周武王伐讨商纣王,将商纣的后代封在宋国。现在秦朝丧失道德抛弃信义,侵伐诸侯各国,灭亡了六国之后使他们没有立足之地。陛下你如果能够重新扶立六国的后代,这六国的君臣百姓定会感念陛下您的恩德而愿意作你的臣民。你以仁德道义修明政令,南面称霸而楚国定会整理衣冠叩首来朝。”刘邦说:“好。”张良说:“假如真的采用这个计谋,陛下的事业就完了。”刘邦问:“为什么?”张良乘机提出八条反对的理由,其大意是:从前商汤伐讨夏桀封其后代在杞国是考虑到夏桀的力量还足以制服商汤;周武王伐讨商纣封其后代在宋国是考虑到商纣的力量还足以制服周武王。现在刘邦你能够制服项羽的力量吗?良接着又提出九条反对的理由,其大意是:你能够割舍项羽吗?韩信、彭越希望得到封地所以才与你合力进攻项羽;梁王彭越与刘交情很深,分割天下的时候答应分给他土地;韩信自以为功劳大;韩信、彭越不跟随你则前功尽弃;英布是你的亲信;项羽的主将龙且、周殷都亲附齐国;项羽率领的楚军英勇善战;你很难独自战胜他们。
现在陛下你能打败项羽取得成功吗?武王伐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你能做到吗?你能做到放出钱粮救济百姓,向天下展示你的仁德之心吗?你能解甲归田,向天下展示你不尚武力吗?你能将兵马放牧在华山阳面,不再使用吗?你能将牛马放牧在桃林之野,使天下不再向战场运送粮草,使百姓向在你的统治下安居乐业吗?现在你能分封六国后人为王,让他们各自回到封国侍奉他们的社稷吗?天下的谋士离开亲人、放弃祖坟、离开旧友跟从你,日夜期盼的就是得到一小块土地。你现在要分封六国,使六国全都复兴并听命于你,与旧友相互依托。你能跟谁一同取得天下呢?那个名叫张良的谋士就像个出谋划策的小人物。假如真的听从了他的计谋,你就失去了复兴汉室的机会了。”当时刘邦正在吃饭,听了郦食其这番话,他马上吐出嘴里的食物,大声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儿坏了我统一天下的大事!”立即下令销毁用以分封六国的印绶凭证。
荀悦说立策决胜的方法,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形,即从大体上分析得失的利弊;二是势,即分析当时的时势进退之机;三是情,即分析其心志的虚实。所以同样的策略用于不同的对象,其效果就不一样了。在开头,张耳曾劝陈涉复立六国,与后来郦生劝汉王也是一样的。因当陈涉起义时,人人都想灭亡秦朝;而当楚、汉相争时,天下未必人人都想灭亡项羽。再说项羽率领诸侯灭秦后,若再想率诸侯去灭亡六国,是再容易不过的。但陈涉灭秦后却不能统一天下。所以说与秦国末年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如果汉王让韩、魏两国相攻,却未必有什么好处。再说韩、魏两国相攻已有一年之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立六国于陈涉,只能多树党羽而使秦国更加衰败;而立六国于汉王,则是割己之有而资助敌人,使汉王行虚惠而遭受实祸。这是形势相同而结果却不同啊!
七国时,秦王对陈轸说:“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一年多都没解。有人说劝和好,有人说不要劝和。寡人不能决定,请你为我决断。”陈轸说:“以前卞庄子正准备刺杀老虎,管竖子制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牛越是甘甜味道越是好的就越会互相争夺,一旦争夺起来就必定会争斗,争斗起来弱者就会受伤而死。您等它受伤再刺杀它,一次行动就可以得到两个虎。’现在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一年多都没解,这样下去必定是大国损伤,小国灭亡。如果您从损伤的国家入手攻打它,一次行动就可以得到两个胜利。这与卞庄刺虎的情况是一样的。”秦惠王说:“好。”于是接受了陈轸的策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当初,诸侯背叛秦朝的时候,秦朝将军章邯围困赵王于钜鹿。楚怀王派遣项羽、宋义等人向北救援赵国。到了安阳(今相州安阳县),留下来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现在秦朝军队包围钜鹿,我们迅速带领军队过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国从里面响应,必定会击破秦军。”宋义说:“不是这样。那些叮在牛身上吸血的牛虻,不足以消灭虱子。现在秦国进攻赵国,取得胜利就会使军队疲惫,我们就可以趁他们疲惫之机攻打;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我们就率领军队擂起战鼓向西进军,必定会消灭秦国。所以不如先使秦、赵两国的军队互相争斗。论攻击,我不如您;论运筹策划,您不如我。”项羽说:“请将军尽力攻击秦军,不要停留。现在军中缺粮,百姓不能全吃上饭,军队只能吃蔬菜掺杂着豆类食品,军中没有一粒粮食的储备。如果您还不进攻秦军就停留下来饮酒作乐,而不带领士兵过河寻求与赵国的合力攻击秦军,这就不是借它疲惫之机攻打它。以秦国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会打败赵国。
宋义在对待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时,采取了等待两国的弊端暴露出来然后再乘机进攻的策略,这与卞庄刺虎的故事相似。然而,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攻防转换并不是那么快速,所以宋义的策略是有可行性的。项羽则因为对宋义不满而杀了他,并带领士兵渡河作战,最终大破秦军。
韩信在井陉口与赵军对峙时,派出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帜,从小路登上山顶观察赵军。韩信告诉他们,如果赵军看到汉军逃跑,就会全军出动追赶他们,这时他们要迅速进入赵军的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韩信派出万人先行,摆出了背水一战的阵势。在拂晓时分,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和鼓,走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他们,战斗进行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丢掉了自己的旗鼓,跑到河边的军队中。当河边的军队打开营门接纳他后,他们又迅速出来战斗。赵军看到汉军没有旗鼓,争先恐后地追逐韩信。韩信等人进入了河边的军队,士兵们表现出殊死的战斗力,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两个故事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是结局却不同。荀悦对此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宋义和韩信的策略和形势有所不同。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攻防转换比较缓慢,所以宋义等待两国的弊端暴露出来是可以实现的。而韩信伐赵时,战争已经非常紧急了,韩信必须在短时间内打破僵局,因此他的策略更加紧急和复杂。
韩信派出两千名骑兵,叫他们事先就准备好一面汉军的赤帜,每人持一面旗,抄小路隐蔽前进。等到第二天,汉军主力在赵军营寨外面埋伏下来,派那两千名骑兵乘机进入赵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的赤帜。赵军已经得知韩信、张耳逃走的消息,便想收兵回营。到了营寨前一看,只见营里全是汉军的红旗,都大吃一惊,以为韩信、张耳早已逃入赵军的营寨。这时汉军从四面夹击赵军,赵军已经斗志衰败,也没有法子抵挡。于是一败涂地,四散逃跑。赵将即使斩杀逃兵,也制止不住败退的赵军。韩信回过头来,把那些以前未曾派上用场的汉军全部俘获,共得五十六万人。于是汉王刘邦封韩信为代理齐王。项羽闻讯之后,便从齐地带领军队去援救彭城。这时彭越也正在钜野湖泽中游动作战,截断楚军的粮道。项羽引兵前去迎击彭越。在半道上刘邦与项羽对峙于成皋,项羽就把成皋的汉军围了起来,成皋间关道中断了消息的交通。齐王韩信听到消息后,便带领军队在半日之内击溃了五十万楚军,楚军被彻底打垮了。然后项羽又率兵向东进攻齐国。田广以为刘邦已得到彭城之后就会杀掉韩信,就派使者到齐国去与韩信商议:共同把楚国消灭掉以后三分天下,各自称王。韩信便与齐国约好共同打击楚国。
荀悦提到在攻打赵国的战役中,韩信的军队在泜水上布阵,尽管赵国军队有优势,但最终没有能够击败韩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赵国的军队是在近处进攻,他们见情况有利就进攻,如果遇到困难就立即撤退,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顾虑,没有制定必死的计策。而韩信则率领孤军在水上布阵,他制定了必死的计策,没有生存的念头,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而在彭城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在睢水边上作战,结果汉军士兵纷纷跳入睢水逃命,最终楚国军队大胜。荀悦解释这是因为楚国强大的威势足以毁灭它的国都,项羽从城外进攻,士兵们都有愤激的情绪,他们为了挽救败局和赴死,决定拼死一搏。这就是汉军失败的原因。
韩信在挑选精兵把守城池的同时,赵国却用内心有顾虑的士兵来攻击他;而项羽在挑选精兵攻打汉军时,汉王却用松懈怠惰的士兵来对抗他。这就是虽然同样的情况但是情感却不同的情况。
因此他说:权宜之计不能预先设定,变化多端的局势不能事先做出计划。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而变化,这才是制定计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