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迁移,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学习某事,然后评价学习者把它应用于别的事情上的能力。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值得提起的一点是,大多数迁移都是建立在深厚的原有知识之中的,即好的迁移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先前知识之上的。读完第三章,笔者认为迁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激活原有知识,实现新知建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各自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使的每个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着不同的思维和处理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任何新知识,都不是一张白纸。但是在教学中,学生也许具备了学习情景相关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没被激活,学习迁移不会发生,学生也就不能建构新知。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应该探求各个学生的已有储备,创设合适的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经验。通过帮助激活这些知识,让学生实现新知的建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感观理解的变化,引起负迁移。先前经验,既能激发促进学生学习,也能成为学习新信息的障碍。 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先前知识,就很难预测学生面对呈现的新信息会有怎样的理解。如,在学生学习加减法之后,在学习小数乘法笔算时,总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去乘,这样给计算式不方便,也不能从竖式中看出计算的算理。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变直观,寻到方法帮助学生更改错误的观念,形成新的概念。
先前知识与文化实践错位。先前的知识并非仅仅是学生带到课堂上的个体学习,它还包括学生个人特有的经验,以及学生作为社会角色而习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有时有助于儿童的学校学习,但有时却与此发生冲突,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这些看成是建构的动力。
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要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这样才能让迁移顺利发生,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与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好的学习不是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去建构。
引自《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 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