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加入十分读书社后的第2次分享,希望能让您喜欢。今天分享鲁迅先生著名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三篇文章——《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多方位地反映了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1 《二十四孝图》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认为让孩子读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是违背孩子天性的,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而且某些文言文宣扬的内容也是虚伪、荒谬甚至缺乏人性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进步。
所以,作为白话文的推广传播者,鲁迅先生专门撰写这篇文章进行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2 对孩子读文言文的危害的揭露和批判
首先,文章开篇就单刀直入,直抒胸臆。通过与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胡子相比较,说明麻胡子对孩子的危害是有限的,而妨害白话者却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其流毒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
继而,鲁迅先生用一个实例,生动地反映出了艰涩的文言文对孩子的身心摧残——“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你看,孩子们宁愿天天看恶魔一般的魁星像,也不想读“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文言文。而天天看魁星像,孩子们不但没有厌倦,还很喜欢。可见,文言文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是多么惨烈啊!
所以,鲁迅先生竭力反对各种阻碍白话文推广的势力,他在文中犀利呐喊:“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3 对于《二十四孝图》中违背自然规律、愚昧、丧失人性的内容的批判
文章从描写自己小时候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愚昧、虚伪、迂腐、残忍以及对孩子心灵的摧残。
鲁迅首先展开评述的是“陆绩怀桔”,觉得可以勉力效仿。
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说的是陆绩在别人家做客,偷偷拿了橘子,不慎掉了出来。陆绩解释说是想拿回家给父母尝尝的,主人觉得很意外,同时又很感动。
小鲁迅却不以为然,他以调侃了的口吻说明了做这事的省事。另外,这里面恐怕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难道真的是“窃书不为偷也?”鲁迅先生并没有明说,但是他戏谑的语调应能说明一切。
接下来提到的故事“哭竹生笋”,小鲁迅认为是可疑的。因为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冬天,一个孝子的母亲病重,想吃竹笋。孝子急得没有办法,就到竹林里去大哭了一场。没想到感动了竹笋,竹笋竟然从地底下冒了出来。
“卧冰求鲤”的故事不但让小鲁迅生疑,更是感到有性命之虞了。故事说的是一个孝子为了能在大冬天得到鲤鱼给后母吃,就赤身卧在冰面上祈祷,结果感动得冰面裂开,有鲤鱼主动跳了上来。
鲁迅说他的家乡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躺上去,估计冰破落水,命悬一线,而鲤鱼还没来得及游过来呢。
后面的两个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则让小鲁迅从对前面故事的不解,升级为对这两个故事的反感乃至恐惧了。
“老莱娱亲”说的是70岁的老人为了逗父母开心,竟然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拿着波浪鼓,装成小孩儿摔倒、啼哭。
小鲁迅对此是极为反感的,他认为这种装模作样,侮辱了孩子,孩子是最崇尚真善美的。所以这个故事他没看过第2回,一到这一页就急速翻过去了,因为恶心到他了。
想想也是啊,如果我们回家看到自己70岁的老父亲装成小孩坐在地上,拿着波浪鼓。估计我们会感到很恐怖吧,第一反应应该是难道老人家老年痴呆了吗?绝对不会觉得可爱吧?
鲁迅先生批判这是把肉麻当做有趣,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郭巨埋儿”则完全是一个愚昧、丧失人性的恐怖故事。说的是郭巨为了省下口粮给父母吃,决心把自己的儿子活埋掉。幸好挖坑的时候挖到了金子,孩子才幸免于难。
小鲁迅读了这篇故事之后,心里就有了阴影。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自己的父亲去做了孝子。因为家境正在坏下去,怕哪一天父亲学了郭巨把自己给埋了。甚至觉得白发的祖母和自己的生命也是有些妨碍的人。
这个故事在我来看也是极为残忍的,就算是为了节省粮食,退一万步讲,你可以把孩子送给别人家,甚至卖掉也不至于埋掉呀。太惨绝人寰了,难怪小鲁迅会产生心理阴影。
4 语言犀利,并具有辛辣的讽刺色彩
这样犀利、讽刺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
例如,文中反复出现的那一句——“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例如,小鲁迅请人讲完了24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例如,读完“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之后——“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例如,读完“老莱娱亲”之后——“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5 我的观点
“百善孝为先”,孝是为人之根本。孝道如何提倡、推广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
二十四孝故事我也认真阅读过,我觉得这些故事是有其闪光之处的,并不都是鲁迅先生提出的糟粕。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地吸收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进一步升化孝道。
6 结语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是对二十四孝图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以二十四孝图为代表的封建道德的批判。因为这个道德体系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甚至他们的生命也随时都可以被剥夺。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还向阻碍白话文推广的各种势力勇敢亮剑,这也是对孩子的保护,因为文言文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天性。
鲁迅先生的咒骂,实际上就是鲁迅先生对孩子真心的爱护,就是鲁迅先生充满深情的大声疾呼“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