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得到,很可能是错觉~
最近你有没有刷到这个爆款视频,看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985的博士研究生妈妈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被气哭了。因为孩子从8点写作业写到凌晨,啥都不会,教都教不会,就几个“生”字早晨孩子就写了3个小时。
第一感觉是被逗笑了,看了一下视频的点赞,顺着就想了一下它能成为爆款,是有道理的,不外乎两个原因:
1.985博士研究生都教不会女儿,与大众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985博士研究生都教不会,普通人更难教会自己的孩子了,引起了大众强烈的共鸣
好吧,原谅我的职业病老爱分析视频,其实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身为985的博士研究生也会教不会孩子呢?
当然这是个例,但根据评论区的情况来看,即使是普通家长,教不会孩子的情况更多,这又是为什么?
金句来了: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好学生,但一个好学生不一定是一个好老师。
对于家长而言,他可能小时候学习很好,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成为一个老师的角色来教孩子的时候,角色的转换,代表对他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高了,要求家长不单单是知道,不单单是做到,更要求他们要“得到”。
得到的定义在我看来是:能够清晰准确得教会一个认知高度与自己相差很大的人,比如说孩子,他们和我们认知高度的时间维度差了几十年。比如说老人,同样差了几十年。
因为没有真正的得到,所以家长们会暴跳如雷,嘴里喊着:“不想当她妈了,真是教也教不会!”
更惨的事实是,家长们自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于是当他们的预期没有达成,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肯定是孩子太笨,而不是我不会教。但这种自以为的得到,往往是错觉。错觉产生了错误,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真是苦了孩子,苦了家长了。
如何检验你是否真的得到了?
两个点我觉得可以用来判定:
一、刻意练习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二、能够教会零基础的人,甚至是负基础的人。
能否把一项技能或者一种知识教会别人,并且教会那些0基础,甚至是负基础(本身有错误认知和习惯)的人,决定了你是否真的得到了。
我们大脑总会给我们一些认知错觉
1. 我看完了,我感觉我已经学会了。
2. 我做过了,我感觉我已经学会了。
3. 我跟他讲了一遍了,我感觉他一定学会了。
4. 我感觉我都手把手教了他一遍了,他不可能学不会啊!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可怕的就是错觉已经误导了你,而你却还不自知。你看完了,并不代表你学会了,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没那么简单。
你做过一次,也不并不代表你已经学会了,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的技能,你也就只学会了皮毛而已。
在你教别人的时候,你讲了一次并不代表对方也一定学会了,因为他会经历跟你一样的过程。
这还没有排除你们俩由于认知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理解程度的问题。
要知道有的人可能是零基础的,甚至是负基础的,你以你现在所知道的概念给他讲解,他就是没法听懂的。
以己度人,这就是错误的开始。
所以,能够让我们真正做到得到的方法论也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
学会一项技能之后,教会零基础的人熟练运用此技能。
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有反馈,反馈你自己做的对不对,反馈你教的那个人做的对不对,反馈你对这门技能是否熟练。
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没学会,那就要去分析,自己哪个概念没掌握?哪一步操作错了?
如果是没教会,那就要分析是别人不愿意听,还是自己不会教?或者自己教的方式不对,或者没有找到他不会或不懂的真正地方和原因?
给到那些零基础的人足够的耐心(起码要比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给予自己的耐心要大),因为他们有着和你不一样的经历,有着不一样的认知。
如何更快速的得到?
原因分析了这么多,我相信大家更关心的还是更接地气的问题:那到底如何得到呢?
相信很多人关心的不只是光慢悠悠的得到,这还不行,要快速的得到。
当然你想要更快速的得到,你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承受成长所带来的痛苦。
一、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
大部分人是处在无元认知能力的阶段,也就是“无知”的状态,所以会和前文提到的家长一样,被错觉蒙蔽,完全意识不到,原来他们自己也是学生,原来他们教不会很有可能是自己都没学明白,原来孩子教不会是因为和他们的认知差距还比较大。
而元认知能力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原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举个栗子。
正常家长他们的思考逻辑过程是这样的:
我努力教孩子了——孩子没学会——那就是孩子的问题——我教不会了
这样线性的思考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埋怨,情绪,指责等。
而启动元认知能力之后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
我们习惯于简单思考,但简单思考并不一定会带来正向结果,所以把思考过程再复杂化,就能重新找到解决方法。
二、认知差距决定了得到的深度
你能给和你认知差距为零的人讲懂一件事,这不算什么,因为差距不大,不需要你对这件事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可能你的一句话,一个关键词对方就已经get到全部了。
但这不利于你的得到。找一个认知差距和你巨大的人,你会发现,讲解过程中,对你更是一种考验,你需要透彻理解每一个概念,以及每一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能通俗易懂表达出来。
相信我,这个过程就如同你从教一个成人吃饭,现在变成了教一个婴儿吃饭。你需要把吃饭的整个过程拆解到你无法想象的细致:用什么工具吃,怎么使用这个工具,怎么送到嘴里,怎么咀嚼,怎么吞咽………
这么想想是不是也“太烦了”?
但这个烦的过程经历过之后,你发现你是真的得到了,对这件事的掌握程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然不止这一个好处,你拥有了对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做到真正得到的能力。
再重复一遍,你拥有了对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做到真正得到的能力。
三、解决因认知差距所造成的问题的速度,决定了得到的速度。
能做到和能快速做到还是有区别的,当你拥有了元认知能力,以及解决了认知差距的问题,那接下来你能解决因认知差距所造成的问题的速度快慢,决定了你得到的速度。
《原则》一书中,作者达里奥提出了一个五步法的改进循环,能加速你的迭代过程:目标、问题、诊断、设计、执行。
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加速这个迭代过程?那就是在问题上入手,出现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越多,得到的反馈越多,得到本身也越多。
那么如何出现更多的问题呢?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会有一千个问题。
如果可以,把你所学到的,给小白讲,给更多的小白讲,并解决掉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小白数量的增加,你得到的速度也会同步加快,最终你真正做到了快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