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有意思,大胆提出我们目前从事的工作里有40%的工作毫无意义。所谓毫无意义就是对做的人,甚至对社会而言完全没有价值,做起来没有目标感,纯粹造成精神内耗。
毫无意义的工作又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被称为随从、打手、拼接修补者、打勾者和分派者。简单理解,随从就是那些用来衬托他人重要性的岗位,比如看门人、前台接待、秘书等等。打手指的是那些有人花钱让其存在的岗位,往往仅有助于花钱的人,而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电话推销员。拼接修补者则是为了解决某个本不该存在的问题的需求而设立的岗位,忙于收拾烂摊子,而产生烂摊子的根本原因则被人视而不见,比如明明修改系统就能解决的问题,公司没有选择修改系统而是雇个人专门从事道歉和解释工作,比如雇佣软件工程师对老系统修修补补,却从来不解决核心问题。打勾者则是那些被雇佣来掩盖某个组织不作为的岗位,比如雇佣人员收集客户数据,填报表格,却从来没有人分析和查看。分派者有两类,一类是仅仅做任务转发工作的;另一类是没事儿找事儿给别人做,显得很忙碌的人,都指向管理层。
这些工作的分类完全是出于个人内心感受和意义追求,而非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量。存在即合理,无论工作是否有意义,都已被支付相应的报酬。但人毕竟不是工具,除了满足生存外,还要追求意义和价值,而大量无意义的工作则让人丧失目标感,形成精神内耗。
怎么快速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最简单的做法是想象一个场景,如果发生了大灾难,或是一群人 滞留孤岛,在现在社会基础设施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能够生存下来?那些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提供基础生活服务的人、那些能够带给人心理安慰、进行精神疏导的人、那些能想出办法引导和带领大家熬过苦难的人。你的工作能否让你锻炼并成长成这样的人?你的工作能否帮助到别人? 你的工作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少影响?
当你在思考自己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的同时,你也会发现那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比如保洁员、教室、健身教练、厨师等等,从业者的收入未必有你干的工作所获得的收入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事儿,就是简单的入门门槛低,后备人选多,所以能够提供的报酬也就低。而从道德层面看,则会发现世人存在这样的心理,你已经收获了工作的意义感,怎么还能够再在收入上得到满足呢?收入越丰盈反而会削弱这份工作在道德层面的高度。
这本书没有说毫无意义的工作就一定不值得做,也没有批判从事毫无意义工作的人,也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它只是明确提出问题,将工作的意义感这头房间里的大象现了形。接纳和正视问题, 才是改变的开始。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有两个,一是看到毫无意义的工作占比如此之高后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有些释然,原来为工作苦恼和思考的不止我一人。二是对意义感的追求是永恒的,它无法通过外在金钱激励或物质激励来化解匮乏感,只能通过踏踏实实做有意义的事儿来满足。所以目前的经济状态如果无法让你更换工作,那必然要在生活中寻找能够感受到意义的事情,降低自己的精神内耗,利他反而是于己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