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群共读共进
【打卡人】刘海荣
【打卡始于】2023年9月20日
【日精进打卡第004天】2023年10月16日
【今日读书】书名:《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者】常生龙
【用时】30分钟
1.是否开展探究式学习,取决于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当学生已经有吩咐的直接经验储备时,就没有必要再去探索,教师只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只有在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直接经验的支持时,才需要通过探究式学习,获得亲身体验。
2.相信大家都知道开口朝下的抛物线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象征着一个组织从创业到达鼎盛,再走向衰落的历程。如果这一组织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轨迹接近抛物线的顶端之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重新开始创新发展,就不仅能避免衰落的颓势,还可以将组织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新的抛物线发展的轨道上。
3.《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一书,泰尔斯顿提到大脑处理信息的路径让我眼前一亮。从人的歌蒸汽管传递到大脑的信息,先要过“自我系统”这一关,98℅的信息都被屏蔽掉了,而自我系统对信息的选择,直接与“关系”相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品质和教学质量。
4.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做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上。如果我们是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基础上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5.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无论是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6.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和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和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7.于永正认为,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指导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8.好的教育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
9.韩愈的音乐性强,汉子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人们提高语言能力,很多时候不是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
10.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对小学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有必要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培养品味能力,尤其是对词语的品味能力。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种力透纸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11.于永正引用率郭振有先生的一句话:“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
【读书感悟】(不少于50字)
1.对于某种学习方法或技巧的运用,要看适用条件和范围,而不能一概而论。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古诗词中对“月”的解读,以及探究式学习或接受学习的适用范围,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2.对于职业倦怠期或是日常工作倦怠时刻的到来,我们应该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问题,职业倦怠只是对于目前的职业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继续深入研究与学习的兴趣,所以就遵循着以往的步调,走着老路,时间一久就觉得厌烦。日常工作倦怠的时刻也是同样道理,同样一件事情长时间保持一种强度或保持一种节奏就难免感到重复厌倦。那么,对于此类情况,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习惯化的动作与工作中找出新意,来摆脱机械化的动作与思维模式,变化花样去尝试改变。这样我们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天性就得到了解放,自由的思想与做法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3.顺应人性,教人从善,引人向善,就可以发现很多美好的心灵与美好的事物在周围环绕。人与人,人与理想或目标的关系也就不再那么纠结与难熬,总要试着与自己和解,然后再将内心的善意流向身边的人和事。而,学校教育中最大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进行好坏的关键,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的基石和关键点。
4.作为师生关系中的主导,教师尤其需要在师生关系中做到觉察自我的情绪与意念,让学生在我们主动营造的良好人际氛围中快乐学习、平和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