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鼓实教育集团组建了麻吉星教研群,让我们在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今天黄老师和数学组的同仁们听了我的一节数学“家常课”《乘法的运算律》。我的设想是利用孩子们对加法运算律的掌握,迁移至乘法运算律的学习。降低思维难度,实现由旧识到新知的跨越。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在之后的评课环节中,黄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受益匪浅!
简单先说两点,针对图(1)的两种计算方法,我提出的问题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在我的预设中大部分孩子都会用第二种方法计算。两种都可以,但第二种能凑整,更好算,大家都喜欢它,所以都是用第二种计算的。数据(图2)出来,课上我就快速跳过了。可是黄老师问道,这道题出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看看孩子们用了哪种方法计算吗?是啊,有些孩子选择喜欢第二种不一定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如果是要统计学生做的方法,不如问:“你的做法和哪一种一样?”这样才能得到学生计算方法准确的数据。所以我的第一个启发,课堂的提问和学生的生成是有很大关系的。
黄老师在评课的第一个问题就问我,这堂课哪个环节你觉得最成功?我觉得就是观察对比的这个环节(图3)。理由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生成的内容很精彩,达到了我的设想。黄老师继续问道:“这个环节为什么成功?”我一时语塞,是啊,为什么?“因为有几个支撑,第一,写下来。这是一个支撑。第二,你在布置任务时,要求用一句话来归纳。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有效表达。这是第二个支撑。不然说的很多都是无效的内容,或者根本不会说。第三,针对学生的生成拍照展示对比总结。这是第三个支撑。才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又拓展延伸到同级别运算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看来,我们在教学时的每一个任务的设计,包括说的每一句话,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得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素养来设计,不能凭感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