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该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上一篇重点写了管理之"道"的核心思想"Context, not Control",以及它在实践过程中的核心要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本篇将结合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根据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几个比较实用的Context,来进一步阐述如何在管理中运用"Context, not Control",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
激发善意
这句话出自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原话是:"管理的本质激发善意"。
这里的Context,是通过对下属创造愉悦的工作场景,让下属在工作中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反馈循环,以此激发下属人性之善,最终取得好的结果。
这里关键在于如何形成正向反馈循环。结合我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形成正向反馈循环的关键是管理者对下属"赞美"与"批评"的艺术。
关于"赞美",有以下几个要点:
(1)要不吝赞美/夸奖;
(2)当众夸奖的效果更好;
(3)夸奖要及时;
(4)要夸之有物:不是泛泛的夸,而是针对具体的事、具体的行为。
关于"批评",其实我更愿意称之为"改进"或者"更正",批评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指出问题进行改正,然后取得进步。"批评"有以下几个要点:
(1)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进;
(2)要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指出错误、分析原因、表明感受及影响;
(3)不要当众批评;
(4)三思而后评,要有容错空间。
另外对于沟通反馈的方式,之前公司请的管理培训老师给大家讲的是"三明治"沟通法 -- 先夸、再批、后鼓励。很多初阶的管理者,刚开始学习到这个方法,觉得很有用。但是我想说的是,"三明治"法只适用于管理基础的员工,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一定要慎用,懂得这个方法的人会觉得你是在"套路"他,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
我自己实践的经验是,沟通反馈的最高境界是"真诚",只有你做到了极致的真诚,再结合上面讲的赞美与批评的要点,基本上都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帮助下属成功
这句话出自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原话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功,就是帮助下属取得成功"。
这里的Context,是管理者需要训练下属的技能,提升下属的能力,让下属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这个Context,核心是管理者要清楚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很多时候,管理者更像是一个教练,他需要通过提升下属的能力,帮助下属达成业务目标,取得成功,以此来达成团队的目标。
下面我们来对比看看管理者和教练的相似之处:
(1)目标:教练的目标是帮助团队赢,拿冠军;管理者的目标是带领团队拿业绩;
(2)成绩:赢了比赛,运动员领奖,教练的成就是运动员取得成绩;下属达成了业绩目标,团队才能有业绩,管理者才是成功的;
(3)能力:执教期间,运动员能力更强,教练有责任让运动员技能不断提高;管理者不需要跟下属比专业能力,管理者有责任让下属的专业能力更强;
(4)角色:比赛开始后,运动员上场比赛;管理者不需要承担下属该承担的责任,应该让下属独立自主的把工作做好。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管理者在团队中的角色,和教练在队伍中的角色,是非常的相似。如何在管理工作中做好一名"教练",帮助下属取得成功,是值得每一位管理者深思的。
其实,"教练式领导"一直是近些年管理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关于"教练式领导",我们会在后面的"术"篇,写专门的文章来深入介绍。
树立榜样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说过:"大部分人类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
这里的Context是,好的榜样,是学习新知识最好的老师。
在日常的工作中,管理者如果能够为下属树立好的榜样,将会为下属创造一个好的学习"Context"。如果榜样做到的是90分,那照着榜样学习的人,结果也就不会太差。
关于具体如何树立榜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1. 以自作则
我们都知道,由于管理者在团队中角色的特殊性,很多时候,管理者的行为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行为和表现,也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
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首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日常行为和结果交付上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标准,然后我们才有"资格"去高标准、严要求下属。这里管理者要做到两点: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另外,这里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身教重于言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大家看。
2. 标杆效应
前段时间,有一个比较热播的剧,叫《功勋》。讲述了8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英雄的事迹。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战胜疟疾、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等。这部剧在每一集的开始,都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是这样说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我在想,这些英雄人物在他们的领域确实都做出了非常杰出的成就,也确实都非常了不起。除开他们的成就本身产生的社会价值,我觉得他们的故事更大的价值在于,国家授予他们"共和国勋章",将他们树立为全民学习的榜样,以此来激励一代代的后来人,在各行各业,产生更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大家共同来促进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再回到我们的管理工作本身,我想说:"一个伟大的组织不能没有榜样"。
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及时去发现标杆,树立榜样。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将标杆做为榜样树立,对于标杆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是一个好的"激发善意"的方式;另一方面,标杆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为其他所有人明确一个"好"的标准,是管理者跟大家形成对"好"的认知共识的重要方式。一个团队,只有大家对于"好"有了共同的认知,向"好"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取得好的结果。
构建指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还说过另外一句话:"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不量化,难优化)。
这里的Context,是管理者在给下属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指标,让下属知道如何来衡量进展,如何来衡量成功。
指标为什么如此重要,我想从科学的做事方法入手来进行说明。这里所说的科学的做事方法,是根据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现状,提出假设
(2)设定可量化指标
(3)进行实验验证
(4)如果假设被证实,那就进行复制推广;如果假设被证伪,就进入(1)从头开始
从上面的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可量化的指标对于"实验"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指标,就不知道如何怎么样衡量"实验"的结果到底是好是坏,就不可能取得进展。
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大量的不确定性,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做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实验"。
举个小例子。我们给商业化团队定的目标是优化产品变现效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具体到最终如何来衡量变现效率有没有变好,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拆解。我们产品的变现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一个是首次的免费试用及付费,一个是后续的持续续费。对于负责优化免费试用的同事,他的工作就是去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提出各种优化方案,然后设计A/B Test去验证,实验结果提升了免费试用率的方案,我们就全量应用,没有提升的就进一步分析,再做下一步决策。这个过程,跟科学家做"实验"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最终,大的进步,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实验取得的小的进步,累积起来的。
既然指标对我们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呢?针对这个话题,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这里是传送门:如何科学地设置一个指标?在这里我也再简单的把结论总结一下,我认为科学的制定指标的思考路径大致是这样的:
(1)先明确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2)再思考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结果/目标是否达成,这里通常是一个长期性的滞后性指标;
(3)如果(2)中指标变化不灵敏,就需要寻找短期性的滞后性指标,来实时反馈日常取得的进展;
(4)针对上述滞后性指标,制定引领性指标;
(5)日常通过在引领性指标上取得进展,进而在滞后性指标上取得进展;
(6)所有上述指标,都需要兼顾"数量"和"质量"。
"道"小结
下面对"管理的道与术"这个系列“道”的两篇做个小结:
(1)"道"之核心是"Context, not Control", 实践时要结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Context一是"激发善意",通过正确的赞美与批评,给下属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反馈循环,反馈的关键是"真诚";
(3)Context二是"帮助下属成功",做"教练式"领导,通过帮助下属提升业务能力,帮助下属取得成绩;
(4)Context三是"树立榜样",管理者一要以身作则,二要及时在团队树立标杆典型,在团队中形成对"好"的认知共识,让大家向"好"学习;
(5)Context四是"构建指标",管理者给下属制定目标时,要制定明确可衡量的指标,让下属清楚怎么样衡量进展,怎么样衡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