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象形石一般分具象和抽象的。
具象的就是一眼能看出来的石头,无需多想,给小朋友都看出来的那种。这样的石头自然是很好的,细看粗看都很有看头, 主题可花鸟鱼虫,可河流山川,可气象宇宙,可人物故事等。
抽象的就是一眼看不出什么具体内容,但是很有“感觉”,这是一个很主观的判定标准。一般没有主题的几何图纹和大块色块碰撞的石头,都可以算是抽象内容的石头。这种石头适合慢慢琢磨,读出内涵和意境,特别耐品。
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都没有优劣之分,只能算是各有千秋!但是介于像与不像之间的石头分歧点才最多,趣味也很多。
1.很多人看象形喜欢抓住画面中某一个元素单独看,忽视了与整个石头画面的联系
比如有的人在自己爱石的一堆草花图纹中找到某个“人”,主题就定成了以人为主,这就极其不合理!本来“人”就藏在一堆草花中难以辨识,似是而非,若是看人的话,其他杂乱无章的“草”算什么,大脑自动过滤?! 若是真有湘云醉卧花丛的意境,还真能定出“湘云醉卧”名,然而这种单一的“人”形图案就很牵强。
2.元素放大化
有的石面上元素很小,偏安一隅,某些藏家就喜欢说这块石头像什么,我个人觉得还是很牵强的。比如一枚石头右下角出现了一只“小狗”,“小狗”形态是蛮好的,可是特别小,巴掌大的石头上只有一个小拇指甲盖大小的“狗狗”,而且石头其他部分都是空白的。了解绘画的人都知道画面要布局,如此不成气候的小元素,根本就撑不起一块石面,只能是石友自己YY之作了。
3.联想过分
联想是很好的,方便理解石头的内涵也可以增加趣味。但有些人看石头是纯粹想象了,已经脱离画面了,由什么联想到什么然后再像什么。。。。比如画面上的人在耕作,读石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会说这枚叫“天下粮仓”,我问为什么?他说你看这个人辛勤地耕作,粮食肯定会大丰收,这块土地就是粮仓啊!!此刻,我很想骂一句:“说书!”
4.知识不全面,乱用典故
读石头,引经据典是很好的,但是有时石主对这些古典文学本身也不是很熟悉的话容易生搬硬套,我一直觉得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才能读出多少石头。所以玩石的同时修炼中国古典文学和美学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有人说这枚叫“妙玉”,请问妙玉是什么姿态,什么装束?读红楼的人才晓得妙玉是孤傲冷如仙的样子,服装也应该是道姑的素色服,你若是拿着红袍美女图案的石头叫“妙玉”,那也很是莫名其妙。
还有其他很多病,不一 一列举,有时候很欣赏石友们赏石的热情,可是又痛恨他们这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