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第一原则是不改变。
这个原则主张:改变发生在个体成为他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在试图将自己改变成另一种人的时候。
在完形看来,其实它的一种理解是,一个人他铭铭想去那里,之所以去不了那里或者去那里成为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觉察时刻。去发现是什么拖住了他,让他留在某个地方,而不是急于使用蛮力去硬改变他。那种蛮力及时一时有用,但稍微它弹回来也同样迅速,因为你没有搞清楚在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去吸引他。
这个悖论提醒我们说,先不要急着改变,而是先要去有觉察,你现有体验。
这个原则也慢慢影响到很多流派,因为越来越多的流派会尝到,怎么样可以全然的接受自己,去尝试调整自己的某种固著。
关于这个原则的进一步理解和使用,第一个理解角度是从完形角度看神经症,人格方面的神经症这种倾向,分成不同的层级:最外层的虚伪层,是一些面具去做给别人看,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表现给别人的。第二层是恐惧曾,因为这种表现的背后,其实是长期自己的一些不安和恐惧,如果你无所畏惧就不用像个演员去演安全的样子。第三层是僵局层,也就是当你开始触碰自己内心需要的时候,在僵局层就会有撕扯,哪一种声音是好像告诉你应该活成应该的样子。但另一种声音是我其实有内心的一些愿望,想活成另外一个样子,但这两种力量如果均衡的话,就变成一个僵局。僵局里有时候是一种非常死寂的状态,是缺乏力量的那种无力感,挣脱不出来。如果在状况好一点,穿越过死寂就慢慢会赞一些能量来确定自己的方向,那就到了内薄层。内薄层就开始有那种欲望突破这种困顿的情况,如果在爆发就到了爆发层。爆发曾就开始有力量做出选择,有勇气去承担选择的结果,然后开始过上能够让自己真正满意,可以带来良好体验的生活或者出现自己认可的行为。不在那么纠结,不在那么撕扯和无力感,是充满力量。
在僵局层的死寂里,虽然有无力感,但是如果你面对的话,它是有能量再积累,在慢慢发生,只要你能够待在哪里,待在那种撕扯不安,就会慢慢有一个能量,能量会推动着你最后做一个选择。
完形里面回去做一些试验或者体验,让他在一些方向上做一些尝试。尝试里面他可能更能够从感受性和从认知上,最后确定什么方向是可以让自己更满意的。
第二个理解的角度,叫未完成事件。
在改变的时候有很多的改变,卡在那里,在那里无法有能量去做出行动。
明白所有的道理依然过不好人生,他可以做计划但是没有行动,或者有觉察但是连计划都做不出来。
可能有一些创伤,产生了一个心理防御机制,当他自己焦虑的时候,用这个去防御住自己的焦虑,让自己显得不是那么在意。比如说恨的循环还没有完结,就要去完成爱的循环,就会被卡住。你要做的就是有机会把恨的循环走完,再往里面装爱。
僵局的其他反应:比如欲言欲止;
完形中也提到一个叫创造性的漠然,也就有的时候它一样会鼓励当事人停留在那种不舒服的胶着的状态,去慢慢等待能量狙击,而不是回避。完形的一个技巧就是悬搁,也可以用空椅子技术去整合他两边的想法。
改变的悖论,是顺势而为的,用到家的说法是无为,按佛家的禅宗的讲法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