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
与他人共情的方式涉及几个方面。
这意味着进入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并且感到无拘无束。
它包括对他人心中变化的感知意义时刻保持敏感,同时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恐惧、愤怒、脆弱、困惑等感受时刻保持敏感。
它意味着暂时进入他人的生活,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评价。
它涉及感受他人很少察觉的感受,但不要揭开他完全不曾察觉的感受----因为这太有威胁性。
这包括当你用淡定的新视角去审视他所害怕的事件时,你与他交流你对其世界的感受。这意味着需要经常与他人核实你对他的感受,并从回应中得到引导。
你是他内心世界中一名自信的同伴。通过指出他人的体验可能具有的意义,你帮助他关注这一有效的参照物、更充分地体验这些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以这种方式与他人接触,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为了无偏见地进入他人的世界,你要抛开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你要抛开自己。想要做到这一点,治疗师必须具备如下特质:他极具安全感,以至于他知道自己不会迷失于他人有点陌生或奇怪的世界;如果他愿意,能自然回到自己的世界。
共情是一种复杂的、苛刻的、强烈的却又微妙温和的存在方式。
聪明、诊断性洞察力和共情无关。同样,共情与他对个体的知觉准确性或他的诊断能力不相关。
你可以从具有共情特质的人身上习得共情的存在方式。准确共情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这个在治疗中最重要的、微妙隐蔽的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习得的,可以在共情的氛围中快速习得。
当个体感到痛苦、困惑、混乱、焦虑、冷漠、惊恐时,或者当他怀疑自我价值、身份认同混乱时,我们就要呼唤理解。共情个体给予的温柔而敏感的陪伴,提供了阐释和治愈。我认为,在这种情形下,深度理解是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
——摘录自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