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定的周礼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公旦看到兄终弟及继承制的缺点就是王位有多个继承者,很容易引起争夺王位,引起内讧。嫡长子继承制就避免了这个问题。东周景王姬贵就在这个问题上翻车了。东周景王姬贵溺爱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的庶长子王子朝,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而且,还任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这下嫡长子姬猛不乐意了,于是就出现王子朝之乱。在东周敬王姬匄伯父晋国国君的作用下,王子朝被迫携带众多典籍离开王城,奔楚而去。
王子朝的死灰余党不断骚扰位于洛阳王城公园附近的东周王城。东周敬王姬匄烦恼不已。诸侯各国不可能长期戍守在东周王城,这样下去诸侯各国驻军的补给问题怎么解决。这时。苌弘大夫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搬出王子朝党羽活动猖獗的王城,迁都到位于现在金村附近的成周城。这个成周城就是汉魏洛阳城的前身六五城。六五城就是南北五里,东西六里。苌弘大夫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议一经提出,就得到周天子、文武大臣以及王公贵族的一致同意。
成周城始建西周武王。《史记·周本纪》“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说的是周武王登上邙山之巅,看到洛阳盆地沃野千里,非常适合宅兹中国,就决定定都洛阳。“三涂”就是现在洛阳南约50公里,伊川、嵩县、汝阳3县的界山的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九皋山主峰海拔930.6米,是古都洛阳南的屏障。"岳鄙"就是现在的北岳恒山,太行山。也就是说,九皋山至北岳恒山,太行山的连线就是周朝首都的中轴线。中国的中心就是汉魏洛阳城。于是周武王凯旋回师后在洛阳“息偃戎师”,至此筑城。息偃 是指安息 休息 休整。戎师 就是指军队 部队。合起来的意思 息偃戎师 是指部队在此休整,防御。
接着问题又来了,成周狭小而又破败,天子也无力修缮。这也难怪,成周城始建西周武王时期,距今有五百年左右了。据文物工作者通过对汉魏洛阳城城垣的解剖、试掘,发现汉魏洛阳城现存规模和形制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而是经过长期的修缮和增筑活动,才逐渐形成的。汉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组成。在内城,即汉至晋代洛阳城的中部,发现了时代最早的城址。其规模基本为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五里,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其具体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这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城址。
公元前 510 年11 月前后,周敬王请的建城专家下军佐韩不信(韩简子,韩起之孙)、士弥牟【士弥牟的先祖士蒍(wei)曾经担任晋国司空】来到了成周城附近的狄泉。几经周折,筑城方案最终确定下来了,就是在六五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建二里。工程专家士弥牟测算城墙的长度、高度、厚度,规划护城河的宽度,考察取土的来源,商议运土的路程远近,预测完工日期,计算人工的数量,考虑建材的用量,登记所需的粮草。等所有数据交给周敬王后,周敬王给各国代表分派任务。
黄道吉日是前 509 年正月 7 日(辛巳),在韩不信与士弥牟的领导下扩建成周城的工程顺利开工了。在晋国的带领下,各国人分工明确,有的人以木版为筑城墙的模,有的人中间填土,有的人夯实。各国人役不分昼夜,仅用了 30 天,成周城即告完工,各国人役提前纷纷回国。据考古勘探结果,时代稍晚的城址位于汉—晋代洛阳城的中部和北部,约为春秋晚期筑造,除北部为新扩部分外,南部沿用西周时期所筑之城,并略有修补或增筑。时代最晚的城址则是沿用西周、春秋晚期城址并向南扩大而成,其筑造年代约晚于东周,早于汉代。前期城址仍被沿用并有所修补。这时期的城址约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已达到并形成了汉晋时期洛阳城的形制和规模。此期城圈在西汉至北魏历代均有修补或增筑,并被各代所一直沿用。由此可知,在汉晋洛阳城的城址上,至少有三个规模不同、时代各异的古代城址叠压在一起,而且每一时代较晚的城址都是在沿用前代的基础上,向北或向南扩大而形成新城。
周敬王扩建的成周城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北魏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