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片段1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I便签】
【what】
如何养成习惯?在《微习惯》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从小做起,先动起来”。
例如,如果你想养成跳健身操的习惯,那就先从1分钟开始,接着你就很可能跳完15分钟、30分钟。
这背后的原理就是牛顿第二定律: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它不会改变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家喻户晓,但《微习惯》的作者却能将它运动到生活当中,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why】
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是只学习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本身就结束了。
这种学习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孤立的知识点,每次碰到一个新问题就又去学习新知识。
长期以往,就容易陷入知识焦虑和迷茫中被人“割韭菜”,也就是说,你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越来越多,最后却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因此,如果你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你就能花费最少的学习资源,却能解决最多的问题,“学一年,顶十年”。
【how】因此,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呢?
1. 明确问题:在学习之前,先明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例如,我想知道如何阅读才能提升效率。
2. 找到答案:
(1) 寻找答案可能出现的地方。去可能得到答案的书籍、专业人士那里寻找答案。例如,我可以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2) 确定答案。例如,我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找到了作者根据书的类型不同分成了“快给结果型、很有意思型、谨慎周密型、慢条斯理型”,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充足的情况,选择相应类型的图书去读。
3. 联系已知,抽象建模:找到答案后,想想是否有自己熟悉的知识,将答案抽象成原理或模型。例如,以上对书籍的分类,背后的原理其实是“DISC模型”,是我所了解的。
4. 跨界迁移:问问自己还能将答案的原理应用到别的什么领域。例如,DISC是否可以应用到音乐领域,去区分不同的音乐类型;应用的医学领域,帮助不同的人群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帮助不同的咨询师和来访者选择不同的流派。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读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思考的人。
【A1便签】
【故事】2018年我研究生毕业,满怀希望的去找硕导,希望能留在她身边工作,结果连她面都没见到。当时的我很灰心,觉得大概率是因为自己嘴巴笨,不懂得人情世故,平时没有跟她搞好关系,所以最终她没有理由一定要把我留下来,因为优秀的人太多了。另一位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跟我说:“你这就是没学好阴阳学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你的缺点,反过来看,就是你的优点啊。嘴巴笨,不懂人情世故正是说明了你为人老实,做事喜欢凭实力取胜啊!”这位老师的一席话,当时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震撼,后来我不再寄希望硕导,自己很快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反思】1.劝慰我的老师,认为我所谓的“缺点”,其实也正是“优点”,其背后的原理就是我们的中医知识“阴阳学说”,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2. 硕导不留我,我最终靠自己的实力找到工作,这也是可以通过“阴阳学说”看待的,正是因为这点波折,我会更珍惜那份工作。
3. 老师劝慰我之后,我对“阴阳学说”的认识更加深刻,不仅仅停留在治病方面,也留心在了生活方面,从此看待事物会从“正反两面”去看了。
【A2便签】
【目标】在2月13日之前,找到1种能恢复精力的方法。
【行动计划】
1.寻找可能答案可能出现的地方,例如翻阅《精力管理》。
2. 找到其中恢复精力的方法,取其一。
3. 看看这个方法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将这个方法抽象成原理或模型。
4. 问问自己还能将这个原理或模型应用到哪3个其他的不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