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前先引用一句尤里乌斯·凯撒的名言。在我看来,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中心要旨: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注意力的选择性可以导致传播的选择性。
本书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研究选取伊利诺伊县的选民作为固定样本,对他们进行了多次重复调查研究。并在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 “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 样本特点及背景信息介绍(1至4章)
本书的前四章主要介绍了俄亥俄州伊利县的经济政治状况,并分析了该县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人的经济、教育、宗教、年龄、政治倾向等方面的个人特征。第四章中分析介绍了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
二、 “选民在大选中的行为模式”(5章至12章)
第五章从两个提问:“是否对大选感兴趣?谁对大选感兴趣?”来展开分析,并详细探讨了最高参与度(意见领袖)与最低参与度(不投票者)这两个不同群体的特征。第六章从对选举的兴趣与选民多重压力角度来论述了造成选民最后决定时刻不同的原因。第七章中详细分析了在大选期间发生转变的这部分选民的特征。第八至十二章,选举宣传对于选民行为的影响,将其影响总结为三种:激活、加强、倒戈(8%)。研究者发现“选战宣传产生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对选民的投票行为根本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倒戈的仅仅占很小一部分,这一发现打破了传播效果魔弹论说法,推动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时代。
三、 大众媒介内容及群体影响(13章至16章)
在“选民被告知了什么”描述了1940年大选期间报纸、广播、杂志中有关大选的相关内容的特点。14章比较了广播和印刷媒介之间的不同。而15、16章的内容则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了大选信息的流动,提出了“两级流动理论”,发现了群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但并未做出深入的探讨。
这本书恰恰也道破了选战之类传播行动的一个关键点:重要的不是直接去说服,因为无法强迫原本不感兴趣的受众提升了解信息的兴趣并迅速获得足够的认知。相反地,传播活动类似于一种“催产术”,重要的是强化和激活那些可能认同己方观点的受众;或者换句话讲,是要让受众相信,自己的决策是在传播活动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